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麦包记事散文

麦包记事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3W 次

麦子正在拔节孕穗,农民们就已经开始筹备夏收的事情了,请人编织装麦子的麦包应该算是当务之急的大事情。太阳像火炉一样悬在晴空,麦田的颜色一天一个样,先是草黄,再是淡黄。到最后,麦田变得像是铺了一地金子,终于被太阳淬炼成令农人欣喜若狂的灿灿金黄!时节不等人,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毋庸置疑,不可违背,庄稼汉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岁月潺潺,往事如烟,依稀记得属于那个时代的点滴往事,刻骨铭心的恰是乡亲们准备盛放麦子的席包!

麦包记事散文

——题记

民以食为天,家里有存粮,心中不慌忙。这是乡村老人们常常挂在口头边的箴言,代代传承,我小的时候经常能听得到,只是那时候心里懵懂,不解蕴藏其中的含义。光知道有粮食吃了,肚子就饿不着,吃饱了就能一蹦三尺高,就能去爬树掏鸟窝,就能去捉迷藏过家家,就能背着书包去上学,……事实上,那时家家户户的口粮储备非常欠缺,因此人们视之若珍宝,总会想尽一切切实可行的办法,及时、缜密地做好粮食保管储存事务。

乡里人家储藏粮食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我们这儿用的就是“席包”。所谓的席包,就是用芦苇篾条编制而成的盛放粮食的器具,纹路和席子一样。只是席子有角呈平面长方形,而席包则呈立体圆筒状。编织席包技术性强,纯属手工,在过去的年代懂这项手艺的人寥寥无几,我爹在我爷悉心指导下,也学会了这个“绝活”。有了绝活便是手艺人,父亲编织席包时,小小的我总喜欢在旁边看。

事实上,编织席包是一个非常麻烦的活路。先要把芦苇的外蒛一节一节剥掉,然后用篾条划子对着根部,刺啦刺啦推过去,篾条就从另一端出来了。划子是铁质的,四寸长的圆柱体,里面焊接着锋利的棱形刀片,有三划和四划两种。为了篾条宽窄均匀,粗壮的苇子用四划,中等的用三划,还有那些比筷子略微粗一点的,父亲就用篾刀从中间一分为二划过去。

篾条统一划好了,父亲就会抱到院子里铺展,拉着光场碌碡一遍一遍地来回辗轧。起初,篾条像爆竹一样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渐渐的变得柔穣了,声音越来越小。直到最后,碌碡轧过篾条时只发出轻微的唦唦声,这也就预示着篾条已经“熟了”。父亲把篾条抱起来,根部放到碌碡的侧面墫一墫,整齐了又铺摆到院子里,提住最长的梢头抖一抖,就把篾条中最长的选拔出来了。如此反复,最少得分出三个档次的篾条。随后父亲把它们捆绑起来放在那儿,编织席包时需要多长的篾条就取多长的,清清楚楚,从来都不显得不凌乱。

编织席包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完成一个匠心独具的小工程,从席包的长度、宽度、容积等等各方面事先都要做一个统筹的规划。父亲先用板尺丈量并在地面画好线印,再把篾条按照“起三压三”的编织口角组列在一起,渐渐的,面积越来越大,纹路也越来越清晰。父亲说席包和席子的纹路都是人字形状,但规矩迥然不同,席子横纹竖纹均可照常使用,唯独席包一定要是竖纹。我小时候不解其中“奥妙”,直到学习了几何以后才知道,原来立起来的“人”字具有三角形稳定坚固的特征,相比较竖纹的席包更经久耐用,它不会因为长年累月盛放粮食而软塌下去。

编织席包和席子是一样的手法,席包却是圆筒状的,成品的席包根本看不出是从哪儿收口的,显得很神奇。父亲说,根据席包容积的大小编织到一定程度后,就要把东西南北四个部位“三篾”的数值确定一致,把它们对到一起阴阳交叉,利用原有的篾条细细密密地编织进去就成了。父亲称收口为“合拢口”,听说起来好像只是一句话那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确实还是不容易的,就像现在的大型水利工程合拢口之际一定要声势浩大地庆祝一番,因为前期人们已经为之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劳动!

我有事没事地在旁边端详父亲编织席包,时间久了,竟然也看出了一些门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常言说好奇性是进门的最好师傅,此话不假,后来我也学会了编织席包的技艺,或许就源于小时候我有一颗好奇之心吧。我的童年时代,各到四处的图书都很少,唯有小人书连环画,内容居多的.就是三国演义版本。记得有一个介绍刘备的章节,说他是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礼贤下士,志向远大,领导着很多像诸葛亮一样的贤臣谋士大英雄南征北战。但在他成功以前,却是一个以编织苇席为生的穷匠人。可想而知,我小时候正是举国上下崇尚英雄的年代,当时刘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是那么的接近和生动啊!

于是乎,我就坚定了学习编织苇席的信心。编织行业辛苦劳累,整天屈膝圪蹴,芦苇篾条磨得手指粗造不堪,特别是那种自带的“细纤”刺入肌肉隐隐疼痛,但不管怎么细致查看却死活找不到在哪儿。我要打退堂鼓了,父亲说“家有良田百亩,不如有一薄技在身。学会了这个手艺,以后生活也就不用愁了!”记得有一天,父亲给我讲了一个关于苇席起源的故事。

刘备苇席的“祖师爷”,他没得天下以前住在乡里,生活很贫穷,恰好房子周围是一片苇园。闲暇时,刘备就整天对着大片的芦苇林悉心琢磨,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才能有效利用呢?那时,人们的床铺上铺的都是晒干的柴草,刘备就想芦苇的韧性十足,如果能编成一种铺在床上的器具,干净又卫生,造福众乡亲,那该是一件多么好的善行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夜里刘备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教他怎么编织席子的技艺。第二天刘备就赶紧割了些芦苇回来,按照梦里高人指点的办法配制好篾条,随后就一点一点地编织起来。吉人天相,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后来居然成功了!好事应当发扬光大,这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刘备就毫无保留的把编织席子的技术向外传授。毕竟编织席子也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并非人人都能学会,所以席子在当时来说属于世间罕见之物,只有大富大贵之人方能使用得起。在当时那是一种礼仪,一种荣耀,对于贫穷的人家来说,能被邀请坐一次苇席就算是莫大的荣幸了。那种礼仪源远流长,直到现在,人们生活口语里依然留存着久远的痕迹。比如谁若被邀请赴宴,便自谦为“去坐席”,设宴之人是否慷慨热情又有了“席面”一说。

这个故事很遥远,真实与否不得而知,但与我小时候在连环画里看到的形成了呼应的效果,现在想起,在当时无疑对学习编织技艺多了一份强力支持。苇席与麦包的编织技巧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如今我虽然已不再搞苇篾加工了,但曾经的寂寞、艰辛和忙碌依然记忆犹新。偶然想起,感慨万千,跌宕起伏的生活充满另类风情,曾经的窘迫是生命积淀中不可或缺的过程,所谓的苦辣浸泡亦是人生境界升华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