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大木柱的绿色征程散文

大木柱的绿色征程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43K 次

大木柱的绿色征程

大木柱的绿色征程散文

公元2003年2月,

行人的帽耳胡须挂上了寒霜。

大雪早已覆盖了山林,

裹住了辽东

一个叫大木柱的小村庄。

这个村庄的名字,

能让人产生许多许多联想:

沈阳皇宫的许多大木柱,

必是出自这个地方。

至今这里依然树干标直,

树冠硕大,

如伞似棚,

积雪在树冠上安卧,

阳光下尽现耀眼的光芒。

寒雪封不住村民急切的脚步,

29户村民的户主

齐集一堂。

热烈的气氛

在屋内尽情地膨胀。

户主们早已急不可耐,

盼着尽快把自己的心情释放。

庄里那一百多热切期盼的心,

伴随决定林木命运时刻的到来,

一起跳荡。

两位先后退休多年的老村长,

还有本庄最高首脑——

第十组组长,

为守着山林怎样富民,

曾日夜苦思冥想。

此刻,

三人沉稳地坐在温热的火炕上。

方方的炕桌,

摆放着写明责权利的契约,

还有几经修订的约法25章。

老村长不想再说啥,

户主们心里都有同一个主张:

既然想明白了,

看清楚了,

按上手印,

就要像条汉子,

有天大的事情

也要一起来承当。

其实,

大家心里都清楚:

只要不砍树,

严守自家制订的规章,

分了林子绝无大错,

不分青山定难久长。

组长也无须再多讲,

工作早已做到每家的炕头上。

看住树,

林下做文章,

国家的富民政策,

就是让农民奔小康。

这些话,

村民翻来覆去思虑了多少回。

多少个日间的探讨,

多少个夜里的商量。

分后的路怎么走,

各自都有美妙的畅想。

今天,

来到这里,

就是要按下红红的手印。

一个个红手印,

闪耀的是农民致富的渴望,

倾诉的是对党的耿耿衷肠。

因为呀,

分林到户,

分担的是为国家承担的一份责任,

分扛的是国家富民的一份重量。

分林到户,

是为国家生态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向着“青山常在,绿化辽宁”的目标,

永不歇息地飞翔。

保护树木,

给国家生态安全,

献出的也许只是一份绵薄之力,

可是,

那份对国家的厚重的情意,

却像大海的波浪,

永久地在心中荡漾。

那29个红红的手印,

就这样

带上奔向美好前程的期望,

带着印油的淡淡清香,

排列在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上。

那29个红红的手印,

恰似列队的兵将,

擦拳摩掌地等待着,

奔向护林的战场。

那29个红红的手印,

更像29朵鲜红的花儿开放。

美丽着村民的灵魂,

充实着奔小康的梦想。

分了!

分得人人

觉睡得稳,

饭也吃得香。

真的分了!

千真万确。

一个村民小组,

居然真的把集体林子分了!

29户人家的户主,

按下的29个鲜红的手印——

分明是29户村民的话音,

在铮铮作响:

不管会有多大的责任,

定然举29户之全力,

一起来抬扛。

有这难得的高远境界,

一个“分”字落地生根。

也许有人会问:

谁是幕后推手,

哪来的那么大的胆量?

许是从小岗村那里得来的灵感,

把分田地作为分山林的榜样;

许是对党富民政策的深刻领悟,

才把自身行为把握得如此妥当;

许是出于保护青山

那无可推卸的责任,

主动把生态卫士的角色承当;

也许是对盗伐者的无比愤怒,

面对贪婪之网的挑战,

勇敢地选择——

对撞!

看好自家山,

管好自家林。

让盗伐者的斧锯派不上用场,

叫贪婪之徒无处张网。

邪不压正是人间正道,

盗伐者疯狂也只能徒自疯狂。

只有咬牙切齿,

暗自骂娘:

十组的人太坏,

把林子分了。

再要偷伐,

准得去蹲大墙。

分得山林的村民,

管护林木,

与管护自己的庄稼绝无两样,

经营林下作物,

精细得如侍弄菜蔬一般强。

林木保护得万无一失,

村民的日子安稳无恙。

只是手中没有“尚方宝剑”,

常有一丝丝不安涌进心房。

公元2005年,

距分林已有两年多的时光。

上级派人来考察,

没有一丝丝责难,

只有大声喝好和不住地赞扬。

大木柱成了

林改先进典型,

大木柱的经验

开始在全省推广。

已记不清有多少批次的新闻记者,

来这里采访。

只记得,

2009年8月,

著名女作家毕淑敏

走进这静谧的小山庄。

一个简易的木质标牌,

让女作家眼前一亮,

标牌上分明写着:

大木柱家庭合作林场。

女作家兴奋地站在标牌旁,

情人照相,

因为,合作林场让她看到

林改真的祭起中国农村富裕的希望。

大木桩人没想到:

29个红手印的故事,

已成为林改中的佳话,

在全国传扬!

大木柱的人已想好,

集腋成裘,

用小村庄点点滴滴的佳绩,

续写新农村的新篇章,

浇铸共和国的新辉煌!

一切都在静谧中孕育,在变革中诞生。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四平村第十组所在的大木柱沟的山林,在蔚蓝的天穹下,静静地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路程。

大木柱沟山林如同一位已到中年的母亲,那么慈祥而宽厚,茂盛而谦和。一棵棵树木在大山的怀抱中聚集成绿州。走在大木柱沟的`路上,听着那山林传出的涛声,微风中的每一声树涛都在诉说着一个即将远去的故事:林中的每一棵小树都在沉淀着一种顽强的记忆;林下的每一棵人参都摇曳着大木柱人的期望;林中的每一丝苔藓、每一兜野山菌,都跳跃着大木柱人的万千思绪。

自己家的林子有了收入?不经意间,这片静静的大山被这个小山村破了例,那神奇的林子成了自己家的,自己家的林子里有了“钱”,这是一种足以让历史记忆的惊喜!像深山沟里流淌的一条无名小河,悄无声息地走过了几个年头,暮然间一抬头,前面居然是烟波浩淼的大海!走对路的欣喜与宽慰,难以用言词加以表述。在这几个年头中,双山子镇大木柱人感悟了生命的力量与智慧的能动,感受到了责任的珍贵和崇高!

谁曾料到, 2002年四平村的山林会经受灾难,会承受着盗伐者的摧残。林木被一批又一批的不法分子乱砍乱伐,他们把山林中最好的参天大树砍倒,用大车小车一车又一车地运走。作孽啊!四平村村民的心在滴血,那些树可是祖辈上留给子孙们的绿色财富,村民们与这些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树上的野果与树下的野菜和村民们共同度过了多少艰辛与快活交替的岁月,山林是村民生活的依傍与快乐的源泉。砍树,等于断他们的手臂!然后,盗伐者不理会村民的哭泣,他们一如既往地嚣张着。

更为可气的是村里的一些败类,这个别败类村民也随着盗伐者蝇营狗苟、一同破坏山林,他们的理由是:外地的人能偷树,我们更能偷。这让我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出卖自己的同胞而对侵略者摇头摆尾的触生。

于是大约有4—5千立方米的原木被自己村的村民砍了。

林地简直成了灾难的场所,那些被抛弃在空空林地的枝丫,就像一双双被砍断的手臂,在那里血淋淋地呻吟。眼睁睁看着林子里的树木一天比一天减少,大木柱人鼓起勇气到当地的林业站去如实反映情况。林业站虽然出面管了,却无济于事。不法分子照偷不误。一旦被检查站的工作人员逮住了,顶多罚几百块钱就算完事。于是,盗伐者更加嚣张,他们说:“四平村的村民就爱告状,但是我们不怕,包括他们的村长在内的所有村里人谁敢出来管管我们,我们就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于是,村长一出村,村里村外的人一齐上山,不顾死活地乱砍乱伐。

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十组村民们看着伐木贼留下的满山白森森的树茬,恨得咬牙切齿。他们几次想到县里、省里去告状,但是那是公家的树林,天高皇帝远的该去找谁告去,告了又会有谁来管?不能再等了,真的就是反映到上面也得耽误时间,一时半刻也不能来解救树木于水火之中,保护树林,只有靠他们自己!大木柱沟在行动了,他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捍卫自己的山林。

2003年2月份,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好四平村十组现有的山林,在王树贵等3名老党员的提议下,十组组长韩福民召开全组村民会议,会议沉寂压抑,村民们感受到了将要发生的事情。韩福民严肃着脸,他以低沉的声音宣布着他们三名党员的决定,决定将1936亩集体林分包到户,承包经营管理。会场突然静了下来,这林子是集体的,没有先例,分了之后的后果是什么,这种担忧在会场扩散开来。王树祥站起来,他说了山林被盗的情况,说出了他的担忧,他说,只有把山林分到每一家,我们才敢管,才有理由管。韩福民接着说:“为了保住山林,我们三个党员研究了几天几夜,只有这个办法。我们三个人决定了,不怕坐牢、不怕得罪人、不怕留下罪名,冒再大的风险也要把林子分掉。”听完两位党员的话,会场又热烈起来。韩福民让每家每户来一人投票决定分还是不分,结果,绝大多事村民同意分。就这样,全村村民形成了一致意见,29户代表都在会议记录上按下了红手印。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韩福民非常感动,树林终于有救了。村民张春义拟定了20多条管理办法,其中有几条就是:管理不好山林要罚款,一棵小树不能丢等。还根据林木的砍伐程度划分了:一等林、二等林、三等林。为了督促村民管护好山林,还决定成立一个检查验收小组,一年检查两次。

一切都按照策划好的步骤进行,该是实行的时候了,他们想,这事情还是得给主管的领导说一下,要争取他们的支持。组长韩福民带着几个村民来到镇政府林业站,找到了站长,把他们分林到户的想法和站长说了。站长的敏感部位不次于地球的两极,他一听就火了,他虎着脸生气地说:“这事可是大事,弄出事来你们自己兜着,和我没有一点关系!”站长的声音压得很低,还不时偏头看门外,就像做贼似的。韩福民拿出分林计划书和林改制度递到站长面前说:“您毕竟是领导,还得多指点指点我们。”站长拿着官腔,很大爷样地说:“赶紧拿走,我不看。我从来就不知道这件事情。”韩福民愣住了,他压根就没有想到站长会用这种态度对待他们,分林到户这可是保护树木的最好办法呀!无奈,韩福民只好带着村民们离开了林业站。后来,这位林业站站长受到了辽宁省林业厅的严厉惩罚。

站长不同意还是要分,一切不顺心的事都不能打垮韩福民分林的决心。他带领着十组的全体村民,冒着漫天的风雪,逐个地块地量山划界。那几天的大雪很厚,人落下左脚抬不起右脚,开始近30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9人了。最让人挠头的是有一块200多亩的林地,大树被盗伐者砍走了,剩下的都是小树,实在不好分。

参加现场划界的村民王树江说:“就把这200亩小树地分给一家吧,谁抓到谁家自认倒霉,没办法。”

这样做,虽然有些不合常理,可大家也都赞成,事情只能这样了。

划界完成后,按照29户人家、124口人平均分山到户的原则,做了几十个阄。

谁也没想到,最后抓阄的时候,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原来,那200亩都是小树的林地,偏偏就被王树江抓到了。王树江呵呵地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我会好好照顾小树的。真是现世现报。”大家也都大笑起来。

分林的现场,气氛十分和谐,村里像办喜事一般,其乐融融。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经历了长达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将1936亩集体林地以户为单位、按农业人口平均分包到户,并且签订了承包合同。山林分得公平、公正、合理,户户满意,全村皆大欢喜。

世事就是这样的怪诞,同是一件事,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就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当全村人因分了山林而兴高采烈之时,却有不法之人因断了自家的财路,开始骂娘。

对盗伐者来说,大木柱人分了山林,等于宣布:盗伐者发财梦的破产。在他们心中,四平村十组的人都是坏人,爱告状,向有关部门施压:禁止他们滥砍盗伐。告状无果,竟敢私自分山林,胆子也够大的了。

诅咒也罢,疯狂也罢,后悔当初下手不狠也罢,时过境迁,统统无济于事。咒骂只能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无奈而已,毕竟邪不压正。

山林有主了,大木柱人不怕挨骂。他们理直气壮地让放假在家的孩子当通讯员,只要林地里有风吹草动,孩子们马上跑回村里报信。盗伐者,只好灰溜溜地逃走。

大木柱人植树决不比种菜逊色,他们使每一张日历都挂着盈盈的笑意;他们使每一棵树都闪着熠熠的风采,有了树,他们吸纳的空气里流荡的都是和谐和甜蜜。就这样,在当时其他村组林业“两乱”的形势下,十组的山林不但保护得非常完好,而且树木的长势十分喜人。

2005年春,辽宁省林业厅已经有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精神。

一天,县林业局的黄副局长来找韩福民。韩福民憨厚地冲着黄副局长笑了笑。黄副局长也亲切地冲他笑了笑。

韩福民想:可能有麻烦了,局长亲自来找上门了。

黄副局长对韩福民说:老韩,听说你已经带领十组把林子分了?

韩福民着急地回答:没有,哪里有这回事?

黄副局长笑着说:韩组长,你不要骗我了,你们的情况我已经一清二楚了。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要亲眼看看你们分后的山林,想总结一下经验。

韩福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他带着黄局长看了好几家的山林。

黄局长走后不久,十组在县林改办的指导下,按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对原来29家的承包合同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每户农民也清楚了:当初所搞的分山到户,不是一般的分林,实质上是将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处理权和收益权落实到户,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产权改革。十组的村民打心眼感谢政府的支持,更感谢组长韩福民等几位带头人立下的汗马功劳。

一切巨大的成果,无不是细小的前因所造就。不久,四平村被树立为全国四个林改典型示范村之一,被誉为辽宁林改的“小岗村”,大木柱,是这个典型中的核心。

“四权”到手以后,大木柱人欢天喜地,信心百倍。每个人的面孔上、瞳仁里都荡漾着烂漫的春色。

他们把外出打工的儿女们呼唤回来,和他们一起栽树、经营山林。村民们上山带刀,修理枝丫;不造林时及时地将盗伐者留下的天窗栽上幼树。并且,在林地里种下了人参、细辛等药材。

林地补植了,小树长壮了,林农手里也有了林权证了。但是光看林子、光植树、光有林权证是不能当饭吃的,何况,林下经济作物当年有收益的并不多。农户没有收益这可是个大问题。

当年大木柱人分林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林子,那个时候韩福民可是说过的:只许植树不能砍树。现在林子保存下来了,情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林权归了农民,农民对山林拥有处置权。再让农民遵守只准护林栽树不准对成熟林适当采伐利用,既不符合林改政策,也不符合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心意。组长韩福民觉得这事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他找到县林业部门,见到孟局长以后,把大木桩的情况实打实地汇报了一番。孟局长很亲切地接待了他之后,马上召集了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开会,商议韩福民提出的问题。会议结束以后,孟局长亲自告诉韩福民说:大家在会议上一致同意给大木柱砍伐指标。

韩福民得到这个消息,他的嘴角荡漾起多日不见的一丝微笑。尽管这一丝微笑是在还没扩展到腮边就消失了,因为这还只是一个承诺,距兑现还有多大的距离,他说不清楚。但生活还是不缺乏快乐的。他迎着暖风、敞着胸怀回到村里,把这个喜讯告诉村民。大家一片欢呼,只等着采伐树木时能有个较为满意的收益。

如果砍伐指标真的下来了,能砍伐多少?韩福民心里没有数,他感觉到应该数量不小。如果数量大了,怎么砍伐?那砍下的众多树木怎么处理?不允许砍时,希望能合理的砍伐,如今真能砍伐了,他反而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正在韩福民为难之际,专家来了。

2006年6月,林业部门的卢丙雨来到大木桩,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十组农民自愿组建了大木柱家庭合作林场。

家庭合作林场的办厂宗旨是:自愿入场,产权独立,各自管护,合作采育,权益平等,收益分成。林场是以营林、造林为目的的合作生产联合体,它属于分散型的互助、互利的合作形式。成立家庭合作林场的目的是解决一家一户山林块小分散,不便于林木采伐的规模作业和集中管理等问题。村民们是相信他们的组长的,总觉得组长带领他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对的,都是能得到好处的,风里来雨里去凝成的信任,使全组29家农户都拿出了自家山林加入了合作林场。县林业局的正式批复文件下来了,大木柱家庭合作林场正式成立。家庭合作林场编制了2006——2010年森林经营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制订了《森林资源管理制度》……

走完了这些必备的法律程序,完备了家庭合作林场组织必须具备的要件,一切都很顺利,没遇到任何阻隔,这种顺利让韩福民喜出望外。回想走过的一幕幕,韩福民觉得自己仿佛获得了阿基米德的支点,只要在遵守这个《森林资源管理制度》的范围内,他就能利用支点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这也许不是幻想,沉浸在喜悦中的韩福民神思飞扬了。

喜悦中沉静下来,韩福民有了担忧,他想到了一句话,“流了汗水并不代表就有收获”,想到这,韩福民有了犹豫,很快他又想到了这句话的下半句,“但是没有流汗水收获的必定是荒芜”。韩福民和他的大木柱人是不吝惜汗水的,也是不乏智慧的,确实是这样,经过努力,幸运的大木柱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节。

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县林业局分两期批给了合作林场600立方米抚育采伐指标。采伐树木的那天,全社村民齐聚一起的热烈场面和欢喜的程度,一言难尽,让大木柱人永生难忘,因为这一天,当砍下第一根树的时候,他们才相信,这些树真的是他们的了。

破天荒的第一次采伐,带给全村人均纯收入700多元。这也是大木柱人在山林中淘来的第一桶金。张福民和大家聚在一起,拿着钱,想起当初的手印风险,大家眼里满含着泪水。追忆这些年来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大木柱人不管遇到用钱上多大的难心事,都从没有人打过树林的主意。他们说话算话,坚守着自律的二十五章不肯越雷池半步。大木柱人一直坚护着山林,他们一直认为这林是集体的,是国家的,不能让人破坏。他们把自己的未来,把对国家的忠诚都放进了这片山林中。如今,国家把这林子给了他们,按批准文件砍伐的树木变成了钱,拿着钱的村民们相信了,这林子真的是他们的了,他们要更加好好地干,不干好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当初带着他们按手印的三位党员,也对不这么富饶的山,对不起他们自己。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除了政府林业难以管理的心病。有了收获,面对的就是在完善林改的过程中怎样不断地拓展林业渠道的问题,既要发展林业,又要能让村民不断地增加收入。路该怎样走?韩福民又召集了两位已经退位的老村长商议,希望他们丰富的阅历能给村子的来年带来更加骄人的业绩。这次会议确定了村子来年的发展计划,韩福民把这次会议的研究记录和根据记录整理出的发展计划一起上交给了县林业局,希望得到林业局的专业指导。林业局也很认真地开会研讨了韩福民他们的林下经济计划,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得到答复的韩福民带着村民大干起来。

2006年以来,村里虽然缺少资金,但是在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大木柱仍然完成了人造落叶松500多亩,把村里所有的空闲林地都补植上了树。同时,按照计划,发展了山林经济树木山核桃200亩。经过科学规划,大木柱大力开展了林下经济的建设,发展了林下人参100亩、细辛60万株;每年平均发展食用菌40万袋。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荫之下的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基础上,十多年来,大木柱村林木覆盖面积有了大幅提高,成林面积不断增加,这让大木柱人非常高兴。但是发展带来的困难也出现了,那就是林木的管护难度在不断加大,怎么办?就在林业部门为大木柱担忧着的时候,这个难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木柱在发展林业中,由于林下经济的开发,大木柱人有了不错的收入,加上大木柱人对森林的热爱,大木柱人就不再出去打工挣钱了,他们留在了家里,安安心心地在自己家的林子里种药材、养鸡鸭了。

大木柱家庭合作林场的建立,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让大木柱人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让大木柱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辽宁省绿化造林工程的到来,让大木柱人的思想有了飞跃,他们对森林的重要,对保护森林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有了更为感人的认识。

以前,他们总认为,这大山里,只有砍树卖,只有在山里挖野生草药,捡野生菌子才能卖钱,除此以外,这山是没法“造钱”的。可现在他们知道了,不砍树也能“弄钱”,这林下经济不仅给林农自己带来了经济收入,而且还产生了林业合作社,还产生出了林业产品的很多企业,这些单位和企业的建立,又让农村的交通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他们在家里既能照看山林,又能搞林下经济,还可以进村里的企业打工。原来这森林藏着这么多的“钱机”。

以前,那些大量盗伐山林的,只管砍,只管破坏,不栽种,砍一片就少一片,不是这样,怎么会有当初的“风险手印”?现在不一样了,砍了树的地方,马上又栽上了小树。这让大木柱的人明白了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什么叫良性循环,等这批树被批准砍伐的时候,那批树已经长起来,虽然在不断地砍树,可是山头总是不断地栽着树,长着树,他们这一代有树,子孙后代也会有树,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担忧了。

批准砍下的树可以卖钱,树下还可以养鸡鸭,可以栽种其他的经济作物,这更让大木柱人明白了树和他们的关系,没有树就没有他们的幸福生活。家庭林场的建立,使原本就团结的大木柱人更团结了,他们真正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性。

真的,走在大木柱,和大木柱的乡亲们攀谈,虽然他们的语言朴实而不乏幽默,但是他们表现出的对森林的朴实理解确实是非常感人的。大木柱人思想的变化,为大木柱林业和林下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听到了大木柱人的共同心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植树造林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决不破坏原则和偏离目标。大木柱人表达心声的话,不仅充分显示出了大木柱人的团队精神,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团结奋斗、和谐共荣的整体形象,而且让我们感觉到了大木柱人植树造林、守护森林的精神和意志,看到了他们对森林的彻悟和挚爱。

大木柱沟的山林,郁郁葱葱,果树的枝头上挂满了红艳艳的果子,林中的鸟儿快活地歌唱。山村的景致,温润出一种平安、祥和的瑞气。早晨站在门口,傍晚坐在院坝,韩福民都会看他们大木柱的山林,看着山林他就掩饰不住脸上的笑,那笑容,有着他自己也不能了悟的澄明和悠远。他享受着眼前的幸福,却有着更大的梦想,他梦着自己要长翅膀,要带着大木柱的村民们飞,像鸟儿一样,在这树林的上空飞,在树林的枝丫间飞。

韩福民为了让大木柱29户人家承包经营的林地都能充分地利用起来搞经济发展,在2008年,韩福民又带领全组村民共同对山林地块进行了细致调查规划。事后,他们制定出了2009年——2015年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在7年中,共栽植林冠下红松果材兼用材林1492亩、山核桃208亩、林下参87亩,细辛87亩、寒富士苹果1000株、香菇25万袋。这些项目韩福民全部落实到了户头地块。2009年春天已经完成1492亩红松果林和1000株寒富士苹果的种植。

大木柱的这些规划,是对辽宁省林业工程的积极参与,也是他们对辽宁省造林工程给予的很好把握。投入到辽宁省的工程建设中抓住“东风”飞快地发展自己,这是大木柱人的智慧。

大木柱成了林业经济发展的楷模,他们给周边林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作为农村政府,必须要为增加农民的收入出谋划策。可是,让农民增加收入,好说却不好做,做起来难,就难在不容易找到让农民增收的发展途径。大木柱林下经济的发展,给林业地区的人们打开了思维的口子,让他们找到了林农的富裕之路。

大木柱直接影响到的就是自己的县。县里各个乡村纷纷效仿大木柱的经济模式进行着他们的林业经济建设。

五里甸子老黑山村,他们研究了自己山村的气候特点,土壤特点,找到了适合自己村子发展的林业经济模式。那就是栽种大榛子,形成了上面是榛果榛树下培育林苗的林业种植模式。在老黑山村发展的初期,县政府和县林业局给予了大力支持,补贴他们苗木费两百多万元,这一补贴,给老黑山村插上了翅膀,他们一下就飞了起来。村子里一共种植大榛子树三千三百亩左右,收入达到了九百万元,平均每家的收入达到了三万元。那些发展比较早的村民,年收入平均达到了十万元。林业和林下经济的发展,让老黑山村的人也想大木柱的人一样回家了,不再出去打工了。

桓仁县那个摇钱树村,他们有着人参需要的优质土壤和良好气候条件,可是,他们以前就是没有发现,就是没法从树上“摇”下钱来。他们从大木柱的身上得到了启发,纷纷加入到林下参的种植中来。如今,这摇钱树村真的摇下钱来了,村里有两百多户人家成了百万富翁,甚至有十多家成了千万元户。我们听到了这个村的一个人,他叫孙国庆,这名字有点近似于明星,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他和几户林农联手,合作种植了山参一百五十亩。曾经有人愿意给四百万元购买他们的林地,他拒绝了,因为他知道,五年之后,他们的这一百五十亩林地的价值要超过一千万。

大木柱影响了身边的村子,也影响了整个桓仁县。桓仁县身在一个漂亮的地方,它在长白山与华北两大植物区系上,这里的山很高很大,这里的森林也很高很大很茂盛,“绿色宝库”是它的另一个美丽的名字。这么优势的地方,为桓仁县的二十万农民提供了发家致富的平台。大木柱带来的经验,让桓仁县有了在全县大规模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这里有一组统计数据,说明了桓仁县农民收入的发展变化。2004年林业人均收入一千六百元左右,而到了2010年,是四千七百元左右,这组数据表明了林下经济给桓仁县农民带来的收入变化,这种变化是让人高兴的。

桓仁县全县种植林下药材约六十万亩,而参就占了约五十六万亩。除此以外,桓仁县林下经济作物中,野菜面积约十三万亩,林蛙放养面积三百万亩,就是林蛙产值就达到了两亿元。现在,这些林下经济产业,还在不断发展着。

大木柱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也是一片幸运的土地,这更是一片有灵气的土地。它养育了一群神奇的人,一群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智慧的人。王树祥、王树贵、韩福民这三个响亮的名字,是将永远载入中国林业和世界林业发展史册的名字。他们保住了大木柱的森林,他们让大木柱的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那二十九个鲜红的手印,是二十九颗鲜红的心,是这二十九颗心保住了大木柱沟的森林!是这二十九颗星照亮了中国林农富裕的路。他们用高度的国家责任感,用英勇无畏的精神保护了国家的森林,今天,他们又用他们的进取和智慧,为中国的林业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这一片神奇的山沟,这一群普通而神奇的人,他们书写了中国林农的悲欢命运,书写了中国林农的贫富历史,让我们记住他们吧,记住他们,记住中国的林业建设之路!记住他们,就记住了辽宁省绿色工程的意义!

大木柱在林改中发生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它们都会深深镶刻在人们的心中,以志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