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与儿子欣赏音乐的差异散文欣赏

我与儿子欣赏音乐的差异散文欣赏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7W 次

六十年代生人,双休日网上听歌。全部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轻吟重唱、百听不厌的经典老歌。不用挨个打挑儿,直接“全选连播”。

我与儿子欣赏音乐的差异散文欣赏

所选歌曲从五十年代广为传唱的《山楂树》、《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前苏联歌曲,到六、七十年代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芦笙恋》等电影歌曲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名曲选段,到八十年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乡恋》等大陆所谓“首批”流行歌曲以及影响了一代大陆的《童年》、《外婆的澎湖湾》等台湾校园歌曲和作为“靡靡之音”的《何日君再来》、《夜来香》等港台歌曲,到九十年代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嫂子颂》等电视剧主题歌或插曲。

但很多时候我更喜欢听或悠扬或激昂或低回或深沉的萨克斯曲,例如《魂断蓝桥》、《泰坦尼克》、《樱桃树下》、《回家》等等。

正得意间,儿子从其房间出来说您能不能换一些好听的歌曲。其态度既有恼火的成份,又有慨叹之激动。我说对不起,这是我的所爱。你要不愿意听就听你愿意听的,咱们各听个的,互不干扰就结了吗!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往往是我对儿子有意见。说句真心话,他听的音乐或歌曲除了古典音乐和世界名曲之外,大多数我是不喜欢的。比如杰克逊、周杰伦、F4之类。但是,我并不排斥风格各异的新歌新曲,只是不喜欢罢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年轻时也曾弹着吉他满大街的吼叫过诸如崔健的《一无所有》,想必当时我的长辈们也是看不惯,想不通的。

对儿子所言,既有不满又生感慨。静下心来之后,就想到了“代沟”这个话题。

关于“代沟“,社会学家是如此定义的: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代沟”一词从英文generation gap直译过来,由于译法贴切而新颖,加上易于记忆,所以马上成了常用语。查阅资料得知,generation是一个总称语,指同一代的人。它所指的一“代”,大约是二十五到三十年之间,但没有定限,很可能年纪相差十年的人便会被认为是属于另一代的。至于gap一词的原义,则是缺口、裂缝或鸿沟,抽象一点的意思是指个性、意见等方面的歧异。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差距。社会变迁的快速,使社会的传承出现了心理上的断裂。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都出现了变化。“代沟”问题越来越显着,越来越严重了。因此社会有识之士提出,要消减成年人与青少年之间的代沟,其实并非难事,只要“读的书报,看的电影与电视节目,参加的活动”便可以了。也就是说,作为长辈需要换位思考。

以音乐为例,青少年喜爱的歌曲,上了年纪的人不爱听,也不会唱。歌曲是变了,从内容到音调节拍都变了。然而,无论哪一代,都曾经那样热衷于自己同辈人共同喜爱的歌曲。那些反映时代生活的,在同辈人中间熟悉的、形成共鸣的歌曲,成为时代的记忆和自己的生命轨迹。这一点,老中青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哪个年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时尚或时髦,都有人引领潮流,都有人担心自己与众不同,担心自己落伍。追赶时代潮流的人,并非特立独行者,恰恰是他赶他那一代人的时髦,如同你赶你这一代人的时髦。

鲁迅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

有人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是变革的脚步。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不正常了。人们习惯于用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代际差异来解释“代沟”的存在,但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代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代沟”往往是心理认识的偏差导致的。人们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有人着眼于变化和差异,有人着眼于不变和相似。所以人们不能接受上代或下代与自己这一代人的差异,往往与知性的选择性有关。要承认“代沟”的客观存在,要保持平和而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跨越“代沟”。

早在几十年前梁实秋先生在其《雅舍小品》之《代沟》中就给当代人提过醒:“其实‘养儿防老’、‘我养你小,你养我老’的观念,现代的人大部分早已不再坚持。羽毛既丰,各奔前程,上下两代能保持朋友一般的关系,可疏可密,岁时存问,相待以礼,岂不甚妙?谁也无需剑拔弩张,放任自己,而诿过于代沟。沟是死的,人是活的!代沟需要沟通,不能像希腊神话中的亚力山大以利剑砍难解之绳结那样容易的一刀两断,因为人终归是人。”

“代沟”,说到底是价值观的不同,不可强求完全填平,那不现实也是强人所难。不要企图去说服或强迫对方接受你的观点,那已被证实是无效的。然而“代沟”却是可以跨越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与对方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互相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多与对方进行角色互换,求同存异。

年龄不同引发的心理差异,就像中年人爱听刘欢的歌不仅仅是抱有怀旧的心理,年轻人爱听周杰伦的歌也不是简单追求时尚的心理,各取所需而已。你能说哪种更好听?哪个更有市场吗?

用一句最通俗也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要象对朋友一样对待子女,则一切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