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散文

我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8W 次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语录体散文集,作为一本儒家文化的经典,全书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包含的哲学思想对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散文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谈论的话题十分广泛,涉及修身处世和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但纵观全书,其全部思想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应该说,“仁”是贯穿《论语》的一条红线,无论是关于政治的论述、经济的论述、法律的论述,或是伦理的、哲学的、教育的论述始终都体现了“仁”的精神。“人者,仁也”,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最高的精神追求,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者,就是爱人。所谓“博爱之谓仁”(韩愈)。仁,就是对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建立在自重、自爱、自强基础上的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其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孔子关于“仁”的说法是很多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了恭、宽、信、敏、惠、义、礼、智、忠、孝、廉等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恭、宽、信、敏、惠。他又进一步解释:“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以后,孟子又把这五句话简要地归纳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西周末年那种礼崩乐坏的“乱世”而开出的一副济世良方,目的是希望实现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他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与人相处要施行仁爱,个人修身要具备仁德。“礼之用和为贵”,“礼”作为仁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旨在实现人们相处的和谐。孔子十分重视礼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一个君子首先是懂礼、知礼的,并且要时时处处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又强调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孔子认为,要真正施行于仁,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要真正成为一个仁者并非易事,他应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应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应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如此,方能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境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一切思想、观念的产生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基础。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产生也决不是他主观的臆想,固然与其身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但我认为更主要来自于他本人对于天道的认识。虽然在《论语》中,我们很少看到孔子关于天道或天命的论述,这主要源于他对于天命的心存敬畏,因而他是持谨慎态度的'。他的学生子贡就曾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自己也说“予不欲言矣。”为什么呢?他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但是,他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懂得天命的人,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君子。在孔子看来,不懂天道即是不懂人道,这就是儒家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化进步的结果,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我们认为,孔子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我们的祖先能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十分了不起的。在孔子看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人必须尊重天道,即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儒家的所谓“天道”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中庸》作了非常明确的阐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龟鳖生焉,财货殖焉”。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就是生成万物。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什么也不说,春夏秋冬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发育。孔子正是基于对天地之道——“生成万物”作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之后,才推导出了人道的思想——“仁”。

孔子认为,天地是在成就自己的基础上才成就了万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真正的仁者,首先是成就自己,因为只有在成就了自己之后,才能成就他人。“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正如《中庸》上说的:“成己,仁也;成物,知(智)也。”成就自己,是仁德;成就万物,才是智慧。

如何成就自己也成就万物呢?换句话说,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这就需要智慧(成物,智也)。而人的智慧从哪里来呢?答案就是:学习。所以,孔子历来十分重视学习,把学习作为成就自己唯一可行的途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学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是把学习作为完善自身人格,提高自身修养,增加自身智慧的重要途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真地加以继承和弘扬。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儒学,无论是对于个人的立身处世、事业的成功,或是对于执政党的治国理政,或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