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十度春风鬓已霜散文

十度春风鬓已霜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5W 次

十度春风鬓已霜散文

即将踏入知天命之年,我越来越觉得,人这一生,走过多少路,遇到哪些人,经历什么事,都是要靠机缘的。就像十年前我凭冥冥之中的机缘来到志丹,进入志丹县高级中学工作一样。

只是偶然在别人拿的报纸上瞟了一眼,恰恰就看见了一则招聘高中教师的广告,偏偏就被上面的地名所吸引:志丹,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个落脚点,被誉为“红都”;陕北红军高级将领,人民英雄刘志丹将军出生地,又被誉为“英雄故里”。历史的辉煌再加上如今盛产石油的“经济强县”的名号,令人心驰神往。

于是,2008年的初夏,神差鬼使般从老家转乘几趟车到甘肃庆阳,再搭乘一天仅通一趟的班车到志丹。一路上翻山越岭,道路崎岖难行,颠簸的肠子都要吐出来了。沿途的景色单调,寂静荒凉。车子驶过一山又一山,心中的失望也多了一重又一重。

然而,转过一座山头,眼前突然一亮,原来车子驶入了夹在两道山梁之间的狭长川道。顺着川道的三条街道干净整洁,无数高楼耸立,绵延十几公里。进入街道,店面排列整齐,各式广告牌让人眼花缭乱。志丹,就这样毫无预兆的出现在我眼前。她静静的安卧在连绵的群山怀抱之中,又被山脚下的一弯平静碧绿的河水环绕。她的新兴的庞杂建筑,有都市的艳丽;两边山梁上葱郁的树木又夹杂着山野的清纯,这两种混搭的画风却一点没有违和感。志丹,像掩藏在深山里的一颗明珠,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美少女,既华贵,又清丽的呈现在我的眼前。第一眼,我就喜欢上这个小县城了。心想,一路的颠簸也算值得了。

我应聘的志丹县高级中学在县城北边新规划的教育小区。也许在老家见到的破破烂烂的校舍太多了,以至于一踏进学校的大门,我就被这些漂亮气派的楼房震撼到了:学校建在两山之间一片开阔地上,面对公路,背靠河沿。精心规划的校舍依大门不远处的喷泉呈对称布局。楼舍高大宽敞,白底蓝边,里边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即使与西安的高中名校相比也毫不逊色。每栋楼的建筑都独具风格,样式各不相同。都有一个高悬着鎏金大字的富有诗意的名字:“躬行楼”,“莫闲楼”,“三省楼”,“齐贤楼”……校园里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曲径通幽。连校园的围墙也做成开放式铁栅栏,爬满了绿藤,低垂着柳丝,一切都那么安谧又美好。一座多么美丽的“花园式学府”!我希望自己能有幸进入这个学校工作。

考试、讲课、面试,一轮轮的考验、淘汰之后,是漫长的等待。8月8日,我终于接到了学校录用的电话。通知我的刘高明老师,电话结束不忘叮嘱我:“路老师,这边路不好走,您路上注意安全。”这句人情味浓浓的话语,温暖了我的心,拉近了我和这个陌生的学校的距离,瞬间我对自己的选择感到踏实。

2008年秋季,一个新的学年,我正式来到志丹县高级中学任教。

新学校、新环境、新学生、新同事,新鲜感着实让人兴奋了一阵子。然而每天除了上课,从六楼宿舍推窗所见,东西两边的山梁遮断了远眺的双眼,触目可及的永远是红褐色的山坡,坡上是零星的碧草和杂乱的绿树。偶然可见点缀在山坳里的几排窑洞。单调的景色,让人的视觉疲劳;单调的生活,更使人心灵孤独。

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先到一年的同事:“走上山顶能看到什么?”

“还是山。”

我不相信。山顶上怎么还能是山呢?肯定和站在老家的山顶上一样,会看见四周绿毯似的原野。田野上有笔直宽阔的公路,路旁载着两排高大的白杨树,公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终于,在一个初冬的早晨,我去爬眼前的山,想看个究竟。一登上山顶,我就傻眼了:这么多的山!被西风吹得枯黄的山!山连着山,连绵不断,简直是山的海洋啊!那一刻,昔日老家惯看的风景一齐映入脑海,那些绿色,那些丰润,多么让人怀恋……然而,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故乡,从此将渐行渐远。满目萧瑟霎时惹出乡愁无限:

长相思

风萧萧,

雪飘飘,

杨柳枯枝惹寂寥,

梦随故乡遥。

山高高,

路迢迢,

望断天涯暮与朝,

空见白云渺。

还好,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寂寞。身边簇拥的学生,总让你处在热闹的中心;总有细心的学生,能读懂你脸上的落寞。我就是在与我的学生心灵相遇的时候,有了异地他乡的第一批朋友。

志丹的学生,单纯、直率、仗义、待人真诚。课堂上,我们是师生;课余时间,我们处成了忘年交的朋友。周末,学生来我的宿舍,会说:“老师,你离家远,就把我们当作你的亲人吧。”“我们和你儿子年龄差不多,我们都是你的孩子。”我接受过学生从家里给我带来的蔬菜、甜瓜、玉米棒……学校放假,怕我孤单,有女同学会来陪我挤一张床睡觉。我也在宿舍擀面条、包饺子,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从老家带回来的小饰品,她们爱不释手……我的宿舍窗前挂着一串紫色风铃,那是我的课代表,一个乖巧的女生送给我的。至今,我都记得她送给我时说的话:“老师,风铃一响,你就能听见风从故乡吹来的声音。这样,你就不会想家了。”多么有情有义的孩子啊!

的确,慢慢的`,我就不想家了。因为,我又结识了第二批朋友。这些朋友是本地的同事。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敞开心扉,总能找到心灵契合的朋友。从最初办公室客气的点头之交,到课余闲谈中彼此熟悉,再到休假一起逛街,买东西,一起吃饭,我们的友谊在熟稔中建立。本地老师很包容大气,做事并不排外,相处中善解人意。这,就是典型的志丹风格。不久,我们这些外地老师就被同化了。周末,我和她们相约,爬遍了县城周围的每座山;我吃过她们带给我的陕北特色饭洋芋擦擦、荞面搅团、羊汤饸饹;我搭过她们的顺风车去延安、逛西安。甚至,学校澡堂出故障,我会在周末时受邀到她们家里洗澡。而她们,一点也没有嫌弃的意思。如今,我们的关系,是同事,更是朋友和闺蜜。

当我的双脚跨出学校大门之后,我和志丹的接触更广泛,我对她的了解又深了一层。志丹人淳朴善良,待人厚道实在。无论是小商小贩,还是的哥司机,很少有宰客现象。他们不像关中人那样精明,做买卖很少搞价,也绝少缺斤短两现象。买东西时,如果你对他的秤质疑,他会像受了侮辱般说:“我的秤,你愿到哪里‘止’(校对),短一两都补给你。”许多次,我买水果或者蔬菜,付钱时,摊主都会主动说:“零头就算了。几毛钱,麻烦。”如果问路或者找人,他们一定会详尽告诉你路径、处所,甚至热心地带你去你要去的地方,找到你要找的人。而你,一点都不必有受骗的担心。志丹,就是这么个让人心里踏实的地方。

秋去春来。放眼望去,志丹的山山峁峁又换了新装。从嫩绿、翠绿、浓绿,一直过渡到夏天烟堆雾绕的墨绿。站在校园一抬眼就看见的山,让我在眺望中就能感知季节的细微转换。志丹,原来这样妖娆善变。一个轮回过去,我就熟知了志丹的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温暖。冬季,室内的暖气很足,连花草也在争先恐后的疯长,很舒适;夏天,适度的凉爽,和关中的闷热难耐相比,简直是避暑胜地,更舒适。于是,我在心里,把志丹分为两季:5月到11月,这是志丹最美好的季节,绿意葱茏、清新明艳;11月到来年5月,衰草连天、天高云淡。她绿时是工笔画,精美华丽;她黄时是大写意,清冷宁静。但无论她装扮成哪种模样,天都是瓦蓝瓦蓝的,空气都是清鲜干爽的。人在这里,会觉得流转的时光慢了下来,一切都那么安逸、享受。乡愁,渐渐薄成了一缕淡烟轻雾:

越调?天净沙

风悄人静花眠,翠山新雨寒烟。

相映春光朱颜。

登楼望远,斜阳恰照栏杆。

不知不觉之间,我到志丹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中,我带出了三届学生。如今,我也会像地道的志丹人一样顺溜的说出“十字街”,“二道街”,“三马路”这些街道的名称;走到街上,也会遇见熟人,大多是教过的学生或者他们的家长;打招呼也会说“哪可来来(去哪里了)?”也能听懂本地人说放学“寻娃娃”只是接孩子回家,而不是孩子找不见了;也知道大家口中的“照井的”,就是井队的看井工人;甚至也会把“什么(shǐmá)”说得和本地人毫无二致,以至于回老家,我一下火车就被人询问:“你是陕北人?”我还没有学会“大口喝酒”,但是已经会“大口吃肉”了。我也心领神会了陕北民歌为什么会唱出“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因为这两样东西一起吃,实在是绝配。

课余和同事说话,我会自然的说出:“我们志丹……”这话常常受到本地老师善意的揶揄:“倒都成‘你们’志丹了!是‘我们’志丹好不好?”

我说:“是‘你们’的志丹,也是‘我们’的志丹啊!你想,它管着我的钱包,管着我的饭票,怎么能不是‘我’的志丹呢?”

最骄傲的,是学生背地里对我的称呼——“路妈妈”。这个称呼,既是孩子们对我的认可和热爱,更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天下哪有妈妈糊弄自己的孩子呢?这个称呼,让我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更加兢兢业业。

现在,无论走多远,甚至回老家,几天过去,便有了作客的感觉。只有回到志丹,回到自己在学校的住所,心,才会安定下来。苏轼有词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多年漂泊,志丹,已经是我安放心灵的地方,早已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了。

十一

十年回望,我从未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我对这块红色土地充满了感激之情。我感恩志丹,以她的包容大气,接纳了漂泊的我;我感恩学校,让我拥有这份工作,可以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我感恩我的专业,让我浸润在诗意书香中,不会沦落成一个俗人;我感恩我的学生,带给我欢乐和充实,让我的生命有了价值和意义;当然,我更感恩我的同事们,是他们,让我体味到人生的温暖,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有了家的感觉。可以说:

十度春风鬓已霜,一朝回首心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