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味蕾上的春之舞散文随笔

味蕾上的春之舞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6W 次

小时候,春天是从味蕾上款款而来的。

味蕾上的春之舞散文随笔

记不得是从哪场春雨开始,中午放学回家,饭桌上就突然多一盘绿绿的清炒荠菜,隆重而又羞赧地盛在白瓷盘子里,夹一筷子细细咀嚼,那特有的清芬立刻在味蕾上跳舞了。

吃野菜并不是什么大事,然而每年的第一顿野菜总是代表着华丽的春之序曲。那时候菜市场没有野菜出售,这序曲必须自己到田野中找寻。总记得祖母挎着篮子挖野菜的样子,她瘦小的身影彼时格外矫健,敏捷地跨过水渠,越过堤岸,在麦田和桑林里一棵一棵找寻藏匿的绿色精灵。祖母从不会漫无目的地找,这些田野的精灵总是生长在她的记忆当中,有着清晰的坐标和脉络。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成簇的马兰和枸杞。祖母小心地用指甲掐下它们的嫩芽,不伤及根茎,过段时间,那里还是葱茏的一片。

挖野菜是个极有意思的事情,以至于成为春日周末最有吸引力的消遣活动。小孩子们都自发跟着家人或者大孩子携着工具下地,在漫天金黄的油菜花和碧绿的麦苗间,借着挖野菜的名义尽情嬉戏。有的`人挖的多一点,能打上一斤肉,擀面皮包荠菜饺子,收获再少的也够做一顿野菜鸡蛋汤。所以不管怎样,当天的饭桌上总能尝到一口春天的滋味。

祖母是烹饪的好手,她不但能将寻常的荠菜、马兰头、秧草、枸杞芽做出清炒、酱烹、凉拌、包饺子、炸春卷等花样,还能用更特别的食材给我们做出各种惊喜。当临水的杨柳“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时候,祖母就会细心地撸上几把嫩叶,拌在鸡蛋和面粉调好的糊糊里,用素油煎成薄薄的柳叶饼,样子和味道都颇像明前的龙井。别人家也用榆钱来做面疙瘩,但那只是用榆钱煮面疙瘩,而祖母却将榆钱捣烂和在面粉里,做成小巧碧绿的面鱼儿,咸鲜适口,清香满颊。此外还有槐花馅儿的汤圆和米糕,香椿头炒的鸡蛋,嫩苜蓿做的青团……仿佛春天里的每片叶子和花朵都能在祖母的手中变成无上美味。别人都赞叹祖母的好手艺:“到底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做什么都不一样呢!”

当然,春天的味道也不总在野菜上。“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汛的时候,每天早上有渔船沿着码头叫卖鲜鱼。买上一尾斤把重的鳜鱼,和着鲜嫩的秧草红烧,那味道真是天衣无缝的绝配。不过清蒸也是很好的,切上几根春葱,抹上油盐下锅蒸熟即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鳜鱼的细嫩丰腴,味道也是妙不可言。到了清明前后,满河的螺蛳都是肥而无籽,用趟网随便推几下就是一水盆,用清水养上两天,不管是剪去尾巴清炖,还是挑出肉来炒春韭,都是一等一的美味。与螺蛳一同出水的,常常有很多俗名叫做“老鹳嘴”的黑色狭长河蚌,用刀很难剖开,热水一烫却纷纷开了口,极容易就取出肉来,用新抽的菜薹汆汤,牛乳一样的白。

最难忘的还是老屋旁边的一片小竹林,不知道什么品种的竹子,瘦瘦长长的,每年惊蛰过后,遍地冒出的尖锥子都充分诠释什么叫“雨后春笋”。祖母用小铲子把它们挖出来,排在檐下晾着,因为这些“锥子”不赶紧挖下的话,没几天就长成竹竿了。新笋可以切成细丝炒韭菜、炒菠菜、炒鱼香肉丝、烧汤、炖肉,吃不完的就送给邻居或做成笋干留着烧红烧肉。那味道,仿佛能将远去的童年一下子拉到眼前。

一转眼,祖母已经去了十个年头了。好在每年的春天还是如期而至,一如既往的草长莺飞,柳暗花明。我总是忍不住按照味蕾的意愿,去寻找野菜的踪迹。虽然偶尔在菜场买到一些大棚里种的荠菜和马兰头,味道含含糊糊,似乎有那么点意思,究竟不如记忆中的香醇,但那也算是春天的气息了。我也希望有时间,带着孩子走到田间去,把绿色的记忆装进篮子里,让他的童年也沾些青草的气息。我想这是祖母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