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伍子胥与申包胥散文

伍子胥与申包胥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W 次

无论是功业,还是身前身后名,伍子胥与他的好友申包胥相比,那都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不可同日而语。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头,家喻户晓;推荐专诸给公子光,用鱼肠剑刺死吴王僚,名噪一时;率领吴国军队打到楚国国都郢,挖出平王尸首鞭打,名动天下;因为苦苦谏诤而为吴王夫差赐予自尽,他说在他死后,将他的眼睛挖出来,悬在东门上,他要亲眼看越国如何灭亡吴国,更是世人皆知。

伍子胥与申包胥散文

伍子胥的一生真算得上是可圈可点,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像他这样经历坎坷而又大有作为的人并不很多。而申包胥却乏善可陈,翻遍史册,他似乎只做了一件事,而且这件事得以做成,还主要靠的是外力和偶然事变。但是,我还是要说,就人生境界与道德操守而言,申包胥却要比伍子胥高一筹。

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后,他非常痛苦,在逃亡途中找到好友申包胥,咬牙切齿地对他发誓说:“我必覆楚。”申包胥再三劝之无用,也坚定地说:“我必存之。”两人分道扬镳,不欢而散。

后来便是伍子胥借吴兵攻进郢都,追杀楚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而此时,“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戮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逆施之。’”申包胥便去了秦国,求秦伯救楚,当时的秦哀公不愿意蹚这趟浑水,坚决不答应。于是申包胥站在秦国驿馆里,日夜嚎哭,七天七夜,悲声不断,继泪以血。终于感动了哀公。哀公出兵,加上吴王阖闾之弟夫概想自立为王,吴王弃楚回国。

孟子说:“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伍子胥要报血海深仇,虽然“以下犯上”,却还应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古有言,君子之仇,人死即休。平王已死多年,再掘墓鞭尸,就是有悖常理、必遭天谴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因为一己之私而借外国势力来灭掉生养过自己的家国,无论如何都不是正义的行为。就算那个时代还没有国家观念,或者国家观念还很淡薄,但是刀兵一起,必然生灵涂炭,牺牲很多无辜。把报父兄之私仇扩大到不惜引外敌来侵略自己的'父母之邦,其心胸之狭隘,难有其匹,其“倒行逆施”,近乎丧心病狂。他的不管不顾,比起楚平王的凶狠残暴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吗?他不也直接成为无数活生生的性命死于平地而起的战争的肇事者吗?害他父兄的只是平王与费无忌数人而已,这些平民百姓与他可是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他就非要制造这新的尸积如山惨绝人寰的悲剧才能以解心头之恨吗?

他是完全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去报仇的。在此之前,他不是就通过专诸的力量与自己的智慧很成功地刺死了吴王僚吗?他完全可以以类似的方法去杀楚王以及陷害自己父兄的奸佞小人。可是,临到自己头上,就失去了理智,迷失了本心,做出非常过分的事情,可见,人在置身事外的时候,是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的,而一旦涉及到自己,就“当局者迷”,做出让自己可能也感到荒谬的事情来。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屈原赞赏着伍子胥对吴国的忠贞,可是却没有看到伍子胥背叛母国的罪愆。“逢殃”是其暴虐的自食其果,他根本不配做忠臣的典范。

倒是申包胥连哭七天七夜,感天动地,其心至诚,其意至真,其情至深。申包胥终于挽救了自己的国家,他的诚意与至性,为中国史册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伍子胥波澜壮阔的人生还在曲折进行的时候,申包胥却因为“逃楚赏”而不知所终,堙没无闻,但他凭此一功,就足可名垂青史。而他在国家面临倾覆的危难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可贵品格,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