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把才华找个地方施展出来就好了的散文

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把才华找个地方施展出来就好了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8W 次

  一,楔子

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把才华找个地方施展出来就好了的散文

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者遇到一些自认为怀才不遇、因而满腹怨气的人,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很牛,可是没有遇到知音伯乐,因此与周围环境不合拍,总觉得别人小看了、轻视了自己的才华。

实际上经常觉得自己很牛的人,其实都是因为圈子太小了。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以为自己是老大。怎么劝说这些自认为满腹才华的人,俯下身子来踏实工作呢?有不少方法,但是许多都没有说到点子上,这些胸怀天下的人也听不进去。

我想,有个办法可能较为有效:你自以为怀才不遇满腹经纶,你把才华找个地方施展出来不就行了?是真才干,自然得到了检验,你还得到一匹千里马;是滥竽充数,只是嘴上功夫,这一试也见了真章。

格局与圈子

  二,历史上几个怀才不遇者的经历,见识不同格局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

1,贾谊是怀才不遇吗?

小时候读贾谊的《过秦论》读来认为是策论的最经典论文,朗朗上口,把秦朝兴起和覆灭的原因给说透了,“一夫作难而七庙毁,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佩服贾谊的才华。

后来读到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为贾谊的怀才不遇而抱屈鸣不平的,认为汉文帝应该以国士待之,文职仪天下苍生大事,才符合皇帝求贤若渴、大臣竭力效忠的情景。

在司马迁编纂的史记里,司马公是把屈原和贾谊放在一起的,看出来司马迁基本上和后来的李商隐抱同样的观点:贾生怀才不遇。

实际上司马公有些偏颇。屈原遇到的是信任谗言的楚怀王,楚国都城被攻破之日投江自沉;贾谊遇到的是来自民间知道疾苦的汉文帝,亡国之君楚怀王怎么和兢兢求治的汉文帝相比?况且贾谊的一些建议汉文帝已经采纳了,汉文帝对贾谊也是一路提拔。

只是贾谊的进言和年轻气盛,引起了周勃、灌婴的嫉妒,才向文帝进谗言要求变出贾谊。文帝来自代国,在中央支持不够,不能够驳了或者说还不敢这些老臣的面子,因此不得以将贾谊发配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

几年后文帝想起贾谊,宣室问政,表面上谈的都是鬼神;贾谊也很想继续兜售削藩以强化中央集权的主张。汉文帝应该是自忖不是时机,不到时候,因此问的都是鬼神之事。实际上正说明了汉文帝的意向:削藩,现在还不是时候,听听还有什么高论。你想,诸侯国的细作遍布京城,如果文帝召见建议削藩之人,问削藩之事,不会给诸侯国打草惊蛇吗?

另外,正因为汉文帝觉得羽翼未丰,实力不够,所以要忍,要等。但是,贾谊应该是没有悟到汉文帝的心思。回去后,郁郁寡欢,反正是不开心。等梁怀王摔死之后,更是自己忧郁成疾,33岁就去世了。

如果贾谊能够悟到汉文帝的心思,等到汉景帝的时候,他也不过40多岁,正当壮年,正好可以在励志削藩的汉景帝朝廷大展身手。

所以,我认为贾谊不是怀才不遇,是少年盛名与才华遇到阻力,是自己格局、气度、见识小,没有熬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时机。

2,苏东坡是怀才不遇的,他找到了生活的闲适和心灵的绽放

中国王朝当中,北宋经济文化上是一个高峰,但也是一个脂粉气比较重的朝代。这也是为什么后代称之为积贫积弱,因为遇到谁都是败仗,连一个小西夏国竟也让大宋无可奈何,更别说虎狼之师金朝和蒙古军队了。我以为北宋的皇帝当中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算个男人,宋仁宗赵匡义只能算半个男人,幽州城下一次败仗,就再无言战的勇气。后代更是一窝不如一窝,到了宋徽宗宋钦宗,直接变成投降皇帝。

北宋的大臣也挺有意思,有三个大臣的争斗,也是政见之争主宰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北宋王朝的改革之路。我称之为北宋的三个男人,王安石,司马光和苏东坡。

王安石属于激进的国家资本主义改良派,在说服神宗进行变法之后,王安石大权在握强力推行青苗法等变革法案;王安石的改革有成功的地方,更多的.地方过于激进不切合当时发展实际,因此遭到了豪强地主集团的强烈抵制。

在王安石这个拗相公执政的时候,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是被罢黜一边的。所以他干脆躲起来编书,利用25年的时间编写《资治通鉴》。等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复出,把王安石执政的成果不论好坏,一律推倒重来,走向了事物的另一面。

苏东坡是忠于事实,忠于自己的。对比王安石的左派,司马光的右派,苏东坡倾向于平衡中庸论。因此在王安石占上风的时候,苏东坡反对王安石派不切实际、搞得民不聊生的做法,因此受到王安石集团的排挤;等到司马光执政,把王安石的变法不论好坏全部推到,包括一些已经见到效果的,苏东坡又站出来发声批评司马光,因此也遭到司马光集团的打击。

苏东坡的执政理论是秤杆秤砣论,讲究平衡,不可偏执。但是两派掐架,争得你死我活,大臣都被被迫选择站队的时候,苏东坡的中立遭到了两派长时期无情的打压,所以苏东坡除了在密州、徐州、杭州执政的时光,基本上是在发配流动过程中。

按照苏东坡的才华,即使在当时,受欢迎程度远超王安石和司马光,可谓宋代词冠魁首。短暂的执政也是成绩斐然,密州出猎的豪迈,徐州的抗黄河水险,杭州的苏堤等。如果算怀才不遇,苏东坡可算是倒了霉了,碰见一帮小人。

但是,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却是至今都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怀才不遇面前,他走向了另一条路:用诗词徜徉在天地宇宙苍生之间,放飞自己的心灵,追求心底的灵性和闲适的生活。

他自己说:我上可以陪皇帝老子,下可以陪乞丐小儿。还拿自己自嘲开涮大肚子,说是满满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岭南因为当地人不吃猪肉,自己又没有别的肉可吃,因此开发出东坡肘子,成为现在的名菜。

试想:以苏东坡这样的生活态度,内心极度的强大,怀才在朝廷不遇,那换个地方把才华施展出来不就行了。

3,孔子是怀才不遇的,他转向了著述和教育

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生前其实也是怀才不遇的。看到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看到诸侯间尔虞我诈的纷乱,孔子深深思考社会的未来。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用礼教来恢复社会秩序,用教育来提高人的素养,如此可以达到和谐的社会治理状态。

孔子找到治世方案后,很想找一个平台施展一下。后来还是在鲁国有过短期的执政,据传说是诛杀少正卯以立典刑,把自己的治国理论付诸实施。可惜,鲁国太小,太封闭,礼教路数太多,没有什么实践意义;再就是孔夫子那一套是讲究治国长治久安,需要长期施行才能见到实效,不能短期内见到富国强兵的结果。这也应该是不久之后,孔子即离职的原因。

离开鲁国执政平台后,孔子还不甘心。货卖帝王家,开始周游列国,兜售自己治国平家的克己复礼之教。可是到处遭受的是冷遇,饱受白眼,在卫国还被包围一度丧失了人身自由。经历过奔波的劳累之后,孔子厌倦了,知道自己生不逢时,自己的理论无从施展。

所以,回到鲁国之后开始专心著述和教育,3000弟子,七十二贤徒名扬天下,成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怀才不遇,让他把精力转向了著述和教育,“五十以学易,可以庶几乎?”他成就了自己立德立言的不朽。

4,姜子牙是80多岁前是怀才不遇的,他自己钓得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也是怀才不遇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眼光远大,学问渊博,对政治军事都很有研究。

年轻时曾经在商朝首都朝歌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买过酒。因为不会做买卖,或者说无心做买卖,反正都是亏本。

活到80岁,(古代人寿命30-40岁,80岁绝对是老古董了),感觉自己的才华不找个地方施展出来,人生就不算圆满。因此故意跑到渭水边上,周文王经常出猎的路线来钓鱼。别人钓鱼用弯曲的鱼钩,只等鱼儿咬钩。人家姜子牙为了哗众取宠,引起文王注意,只采用直钩,被路人嘲笑为傻子。

果真姜还是老的辣,一传十十传百,那个只用直钩钓鱼的白胡子老头引起了周文王的注意。文王经过主动攀谈,发现是位大才,马上请回去任用。后来辅佐文王开疆扩土,实际上到武王伐纣的时候,周的土地人口已经占有天下三分之二。

所以,姜子牙用不钓鱼来只钓王侯,为自己谋得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三,真正所谓的才华不过都是在事上慢慢磨出来的

1,真正的才华不过都是在事上慢慢磨出来的

人的身体和心灵,都说就像海绵一样。人们也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满腹经纶透出的书卷气息,挡也但不住。但那是你以前的种种积累和经历的微积分,在不同的环境里不代表就是一定的优势。比如,你在一个小圈子里是格斗高手,独孤求败。但是如果到另一个城市呢,到全国呢,到世界呢?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遇到的人不同,你的才华未必见长。

另外,才华如果不施展出来,就像海绵里的水分不挤出来就不能再吸收水分一样,人体和心灵也没有空间去吸收新的才华。木以虚才能受物,譬如船,比如桶,如果里面填满了东西,是没有办法再装进新的东西,新的营养的。

才华施展的同时,也是以前接受的知识和经历阅历在磨合酿造融合的过程,在这个酿造吸收的过程中,慢慢地就变成了化于自己身体内部的技能。所以,无论才华大小,无论知识储备多么丰厚,都需要在事上慢慢磨就自己的才华技能。

2,心理学上的高于平均效应

人人都有一种自大倾向,这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高于平均效应,就是看自己的才华能力比实际的要高,起码与别人评价的水平要高。

多年前,哈佛大学曾经进行过一次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要求每位教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与同僚相比进行评估打分,及给自己打分,也给别人打分。然后根据打的分数,算出一个平均分。

但是在抽取打分情况来看,和汇总情况来看,每个人给自己的打分都远远高于这个汇总的平均值。说明每个人在给自己打分的时候都会高一点,有的还高许多;给别人打分的时候,都会低一些。

从这个心理学效应来看,你所谓的才华,也许在别人是入不了法眼,有的甚至都不值一提。因此,要想抬高自己才华在别人眼里的价值,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而是找个公共的舞台去施展出来,让别人有所惊诧与你的才干。

不见“大人虎变与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3,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有的人心气高傲,志存高远,不肯屈就生活周围的琐事。实际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许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日常生活的琐事里。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身边的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不肯做,何必奢谈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如果连家事都不能和谐处理,如何去领导没有任何关系的外人?如何能够以德服人?

所以,既然感觉到有才华施展不出来,有劲无处使,不妨把身段放低,在周围力所能及的事上下功夫。日进一善,勤勉不已,如此日久见功夫。把施展才华到日常修炼中,修心养性,培根固本,读书践行。

一旦遇到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更不能颐指气使指点江山,还是应该随时调整自己的原先的才华,补充新的才干,适应新的平台。

如此,有才华施展的地方,则用外圣的功夫;暂时怀才不遇,你就把才华施展到内王上,用在自修上。外圣内王,足够你的才华施展腾挪。

在追求内圣外王的过程中,你的才华在不断吸吮、发酵、升华,你的生命也在不断升华,你会欣赏到人生不同的美景,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