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青山觅仙记散文

青山觅仙记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8W 次

翠峰乡的青山,在我的记忆中并不陌生,10多年前,我就从一位文友那里知道有关索姑的传说,因索姑的传说而知道了青山。但还真不知青山是啥模样,只是有点朦朦胧胧的感觉。前几年,我去翠峰乡官村采访知青杨克玲,官村就在青山脚下,是想顺便上山一睹青山的风采,但待采访完后天色已晚,未能如愿,为此还遗憾了好长时间。上个月的一天,一位文友约我去青山游览,二话没说,就欣然应允,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约定地点,和几个文友结伴前往。

青山觅仙记散文

车行至车峪口,一下车,路边大庙门楣上“遇仙宫”几个字映入眼帘,一位居士模样的人正在庙前扫地,上前打问,扫地人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索姑在此遇仙的故事,说是索姑逃婚到此,口干舌燥,见路边一舍水茶棚,便上前讨杯茶水喝,便遇见了引渡她的云霄娘娘,于是这里就有了这座“遇仙宫”。听了索姑在此遇仙的故事,仿佛路边突然冒出一小茶棚,一位年青貌美的道姑笑呵呵地向我们招手,示意我们去她的茶棚歇息喝茶(笑话)。

进得“遇仙宫”,我们初拜了索仙姑,守庙的老居士讲,这庙历史悠久,建于唐贞观二十三年,信着众香火盛。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初十索娘娘庙会前后,周围兴平、武功、扶风、杨凌、眉县等县区和周至十里八乡信众接踵而至,谒者不下几十万人。时至变迁,庙宇近几年又有新的发展。环顾,前殿雕梁画栋,四面墙壁上彩绘着索姑遇仙的故事,后殿正中供奉着索娘娘,两侧为送子娘娘。殿内香烟缭绕,木鱼罄声不绝于耳。

在庙院中,守庙的老居士讲述了索姑逃婚的故事,索姑的嫂子是个刁钻的恶妇,整天变着法儿整治她,要她日织锦两丈,夜纺棉二斤,还要逼她嫁给又丑又老的财主做二房,索姑不堪忍受,离家出走,夜宿大坚石,后到此遇见云霄娘娘……

有关索姑的故事,多年前,我是从同事王治民老师那里知道的,王老师的家就在传说中的索姑逃婚夜宿大坚石(今大坚村)。为了求证王老师的说法,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据清代《周至县志》载:索姑的父亲是商人,经年在甘陇一带贩马。他结识了一个有钱的胡人,强迫索姑嫁给他,索姑誓不相从,夜骑其父的白马过渭河到周至,一路上了青山。索姑在青山一边青灯黄卷念经悟道,一边精研中医药,为百姓义务诊病疗疾,广行善举。她跌坐而化后,百姓感念她的懿行仁德,为之立庙,居神人位,人称索仙姑、索圣母。虽然说县志记载未见王老师所说的索姑夜宿大坚石的记述,但这也无关要紧,大可不必认真,毕竟这些都是传说而已。

别了遇仙宫,我们寻径而上,初路畅,山矮,山坡上有一溜人家,几面“农家乐”牌匾特别惹眼。渐进,入河谷,仄狭,但见两旁山峰突兀,林荫夹道。人行其间,如在万丈深渊中盘植,两壁树木森森,灌丛覆崖,乔木纵横,古藤摇曳,百草杂生,翳天蔽日。潺潺的水声,婉转的鸟鸣,让人仿佛进入仙界。

左出百十步,又见一庙,近视之,庙前有书法大家曹伯庸先生手书“唐王井”石碑,旁有一水潭,口大三尺许,潭中泉水清绿,深不见底,手鞠舌品,淳而甘冽,凉而而清爽,沁人心脾,文友争相趋从。传说唐王李世民带着大队人马进山狩猎,时值炎夏酷暑,烈日当头,随行兵马口喝难忍,一时找不到人家,寻不到水源。唐王坐骑得索仙姑点化,双蹄趵出一泓泉水,李世民与军士共饮,神情振奋。他继帝位后,又多次到青山狩猎。后人称马趵泉为唐王井。

再入,过三宵洞,山豁然开朗。我们时而穿行在河谷中,时而行进在川道上。两旁的植物五光十色,黄如金一样的叶,白如玉一样的花,红如血一样的果……一丛丛,一簇簇,荡漾在绿波中,几缕瀑布沿涧而下,如云如雾,让人恍惚到了蓬莱仙岛。我们一路走着,一路谈论着三宵洞张至乾道长,张道长是我见过道人之中最有见解的一位,他不但有见解,而且道家知识渊博,特别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精髓理解颇为深刻。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玄奥的哲理,经他之口就变得不再玄乎了。文友常忠跻忙接上了话茬:他那有这些能耐?还不是沾了索仙姑的仙气吧!老常一句逗乐调侃的话,说的大伙都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说笑间,不知不觉眼前又出现一座三间大庙,近前一看,庙门首上书有“天竺院的字样,我有点不解,天竺不是佛祖释迦摩尼住的地方吗?怎么这里也起这个名子,难道……在庙院与香客闲聊的`一位老者,见问,忙向我叙说了这庙的来由,从老者那里知道了玄奘上青山的故事。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路过此地,听了索姑抗婚上山的凄美故事,大为感动,便以佛家的方式在此举行了超度法会。于是这里就有了“天竺院”。

访天竺院,越石门栈道,拜索仙宫,临千尺峡,观水帘洞,沿途溪流淙淙,水声汩汩。游鱼戏于碧波,瑞兽驰于林内,祥禽翔与天上,云雾舒卷山间,一路美景,一路传说,美不胜收。

过双柏树,山愈深,路愈曲,坡愈陡,行愈难。我们相携而上,盘旋一个弯儿又一个弯儿,在“之”字形羊肠小道上艰难地攀登。崖头上的树,岩罅中的根。在眼前,或在头顶,老树横出,扎根崖头石缝之中,虽然腰肢斜翘,但枝展天空,傲视苍穹,看月圆月缺,观狂风骤雨,雷鸣电闪,尽管饱经沧桑的身躯,已伤痕累累,但抽枝着花,依然弹奏着生命的乐章。更有那裸露在外的根,形状百态,有的状如虬龙腾跃,有的形如钟乳飞瀑,不择地势,演绎着生命的倔犟,就是这些崖头上的树给我们平添了决不退缩的信念和力量,一步一步,勇往直前。

抵煎茶坪,见到了传说中的大树和小茶棚,更让人眼热的是坪台上,城里来的俊男靓女驴友哗啦坐了一片,举目望去,少说也有近百人,他们正在歇息野炊。一长相帅气小伙在崖边大树下闭目养神,一靓女笑呵呵端着一杯茶水向大树走去。嘿!这不是现代版索仙姑向唐王献茶的故事吗?我猛一激灵,忙端起相机,按动快门“咔嚓”一声,定格下了这一动人的瞬间。

别了煎茶坪,继续南上,路峭拔,大家有的扶杖而行,有的援石而登。约莫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盖顶。这里虽说是青山顶峰,但地势平坦。有祠庙两座,南殿供奉索圣母,北殿奉山神,土地等诸神,东西两翼为香客客房。院内西南角有一石碑,细看,碑载:“翠峰山俗名青山,又名翠凤山,因其形如丹凤腾飞而得其名。这里山色如黛,泉水如吟,鸟鸣谷应,竹林成荫,山径崎岖,灌木丛生,碧空云海,万象无穷”。仰而望之,果见东南一峰耸立,宛如风头。环视,四周风华,其言一点不假。

此时此景,让我想起了清代故人邹儒的《青山神女祠》,诗曰:危峰峭起接云根,小筑芳丛点翠痕。野老人传唐世代,残碑家载汉烟村。骨依泉石有贞性,祠借烟霞掩庙门。我欲登临天欲暮,西风淡宕月黄昏。邹儒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能诗文,好游历,乾隆年间曾做过周至县令,在任期间,曾多次和文友结伴去青山踏青。诗人写意泼墨的尽情挥洒,工笔细描的精心点染;躬身拨茧的探幽发微,怆然泪下的怀古忧伤;托物寓理的巧妙吞吐,情溢于山的诗意表达,把境中景,境中人,境中意,刻画得入木三分。冷峻高古的蕴涵,凄艳幽婉的意境,淡远邃深的题旨,为我们走进索仙姑的精神世界,作了很好的注脚。

小憩,我们登上极顶,眼前忽然一亮,山峰的顶端有一座小庙,名曰:梳妆楼,传说是索姑在梳头时,一边梳头,一边瞭望家乡,因而得名。站立山顶,举目极视,北瞰,关中平原尽收眼底,渭河像一条银色的飘带,自西而东蜿蜒伸展;石头河、泥峪河、沙河、黑河像青山抛撒的水袖,自南而北奔向渭河,构成了大地的血脉。其开阔的视野,磅礴的气势,让人心旷神怡。西眺,太白峰白雪皑皑,跑马梁银妆素裹,“山舞银蛇”的诗境不禁油然而生。那素峰一峰扣着一峰,一峰高似一峰,浮在碧海清波之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圣洁。南望,莽莽秦岭仿佛从东海劈波斩浪游上来的巨鲸,那次第排列的翠峰,像鲸的肋骨,振翅西游,让人无不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阵山风吹来,顿觉清新凉爽,路途上的疲困一下全消。

身在极顶,思绪飞扬,庙为神灵而立,青山三里一亭,五里一庙,皆为索姑所建;四方男女,蜂涌而至,皆为索姑而来。何故?我想,索姑能立神位,是因世人敬重她的人格和品德。八方民众上山凭吊,是对她反抗封建礼教精神的认可和颂扬。

返回路上,我们每个人除了多了一根树杖外,又收获了一份感悟和一大箩筐索姑与青山的故事,可算是满载而归,快哉!乐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