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风箱的记忆散文

风箱的记忆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5W 次

19XX年,父亲回老家的时候,顺便请老木工师傅做了一个单股小风箱(老家的风箱都是双股的,大概90-100厘米长,60-70厘米高,30厘米宽),因要带到新疆,所以风箱做得小了一点,一个是便于携带,再一个就是兵团都是小锅小灶,用不上太大的。这年也是父亲带我来兵团的日子,我背的风箱和炉灶门(是一个小铁门)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来到了兵团。从此,我家也有了风箱。

风箱的记忆散文

风箱,在我记忆里的深刻程度,并不亚于考上大学的一刻。

那年,我家的抽风灶台改装上了风箱式。由于以前没用过风箱灶台,父亲还专门请人打了一个带风箱的灶台。灶台打起了还挺麻烦的,炉齿下面用泥巴(加了头发和食盐的泥巴,不然做不出,不加这些原料就是做出来了,也不结实)设计一个凹型碗状的.形状,旁边做一个孔(能用一个套筒连接风箱口),碗状的下面做一个圆形小孔,是为了漏灰用的,小孔是用一个圆形石头子堵上的(老家人叫它漏灰蛋蛋),避免漏风影响火力。整个炉灶打好后,安上风箱,坐上锅,一个带有风箱的炉灶就大功告成了。

有了风箱做饭就快多了,以前都是烧炉子做饭,炉火旺的时候才能炒菜做饭。冬天在家里,夏天在门前的小房子里。做一顿饭耗时耗力,非常缓慢。听母亲讲父亲常常赶不上吃饭,就拿馒头、咸菜在上班的路上吃。

风箱的风力足以让每一小块煤炭都燃烧得干干净净,偶尔有燃烧不净的,母亲也要用一个小撮箕簸一簸,再捡掉炉渣,剩下没燃烧净的煤炭倒回煤箱里。

有了风箱,我也和妹妹能给忙碌的父母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记得有一次,我蒸馒头,让小妹烧火,她坐在小凳子上只顾添柴火,就是不加煤。因为加煤炭要拉风箱,她懒得拉。眼看馒头就要上锅了,水还没烧开,一气之下给小妹打了一巴掌,小妹满脸是面,坐在那里哭了起来,就是不烧火。我一看,哭就哭吧,我自己来,她坐在柴火边哭着就睡着了。看得小妹挺可怜的,把小妹抱在床上,心想,小妹也实在太小了,才六岁,确实也干不了这样的活(说实话在农村六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放牛了)。

时间过得飞快,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的春风也吹到了边疆,吹了到了我们边境团场,一下子好像什么都变了模样。喇叭裤(好像布匹不要钱似得,喇叭裤大得惊人)、烫卷发、三节头皮鞋、人造革皮夹克、录音机、自行车等等全部开放,甚至有的人家还买了电视机,人们的衣食住行一下子也变了样。

当然,饭是要吃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烧火的用具也是在逐渐变化。

19XX年,风箱退出了我家的生活舞台,手摇鼓风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手摇鼓风机最大的好处就是,锅底下的火是连续不断地吹。不像风箱那样推拉就有火,中间的间隔就没有火。

有了手摇鼓风机,小妹也喜欢烧火了,常常在我做饭的时候主动给我烧火(其实主要原因是长大了,懂事了)。当然端上来的饭菜也是她第一个品尝。父母常常开玩笑地告诫她,在全家人还没有上桌吃饭的时候,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就第一个上去吃饭,多不好看,将来嫁人了,到婆家可不能这样,多没样子。小妹生气地回一句:“我才不嫁人呢。”意思是我就是要第一个吃饭。尽管小妹这样说,后来还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了。有时候实在忍不住,看父母不在跟前就偷偷滴用手捻一口菜吃。

随着生活日用品的不断向前,我们的生活也不断改善。手摇鼓风机咕噜咕噜地用了不到三年,就又被淘汰了。电鼓风机走进了家家户户的灶台旁。

当年人们白天黑夜地修建水库,现在水库不仅能供几十万亩的农田用水,人们还修建了水利发电站。有了水电,由原来的定时送电,也变成了长明电,在夜间12点以后起来解手,再也不用打着手电筒。

电鼓风机的使用,大大节约了人力,一个人就可以做一桌饭菜,再也不用求着小妹烧火了。小妹也觉得没意思,等饭的时间也难熬,就主动给炉子里加点煤炭,就是想尽快让叫唤的肚子不再叫唤。

用惯了点鼓风机,有时候偶尔停电,人们还不高兴,咋又停电了?咋做饭呀?想想手拉风箱、手摇鼓风机的年代,偶尔停电还算得了什么呀。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风箱几乎被人们遗弃了,兵团90后出生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风箱,更不知道风箱的样子,因为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煤气灶。而我们团家家户户都用天然气做饭,就连手摇鼓风机、电鼓风机也无影无踪了。

如今的风箱,只能在记忆里去寻找,记忆里回味。给我们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