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有关谈高考作文四篇

有关谈高考作文四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9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高考作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谈高考作文四篇

谈高考作文 篇1

两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新颖,也谈得很有道理,确实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问题的要害。但我认为,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从高考的角度来认识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来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谈谈我对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与科举取士

谈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科举取士。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基本采用的是一文定终身。关于这种形式的好坏,在语文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好,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人认为因为存在着评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过多地夸大作文的选拔功能。到现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语文试卷中究竟该不该加大作文分数,更有甚者甚至引发了高考语文试卷中还要不要作文题的争论。《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考写作吗》一文中就说到:“为什么不少发达国家因为(作文)缺少客观性的评价而不考作文,为什么我们的近邻——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考场作文并不给予评分,在同等情况下翻出来以供参考,这恐怕是工业社会对写作内容、方式、数量的要求与农耕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吧,老师笔记《漫谈高考作文》。”我认为,也不应该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取消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选拔功能,我们就拿走向极端的古代科举“一文定终身”来说,它不也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吗?中国古代出名的文人里,多数还是通过这条路走出来的,你敢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吗?当然,你完全可以说,是人才,无论采用哪种选拔方式都可以脱颖而出,既然这样,我们还要现在的高考干吗?我并不是替科举取士辩护,我们现在的高考也并非科举取士,我也并不是说现在的高考就没有问题,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认为应该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还自有其选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观辩证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应该说,恢复高考以来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尝试的道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各领风骚好几年,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呈现出来的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我认为,出题人也算绞尽了脑汁,每年出完题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评和指责。而社会呢,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因为只有批评和指责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我没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也并不认为高考作文题不可以批评和指责,我只是想说,不要动不动就采用全盘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题人对自己出的题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有他们的想法。

我认为,目前高考作文的症结还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倾向性上,它直接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在作文题的原材料部分,几乎都有“明显”的审题倾向性,这很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也许才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一文中所说的“语言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历史故事说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编乱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为学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审题立意(材料里面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往哪方面写作),只需要“玩弄”点小技巧就可以轻松地得高分,他为什么不这么去做呢?可以这样说,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题都在漠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富有思辨、争论价值的作文题如凤毛麟角,学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样,堆砌点历史的或现实的材料,去阐发一通出题人已然给出的思想,就可以赢得高分。这当然直接违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谈高考作文 篇2

“偶系穷银,木油米! ”这句让不少人看后不知所云的话,出现在竞赛作文里。在近日举行的“外研社杯”第25届上海市中学生竞赛颁奖典礼上,“Q言Q语”即网络语言的运用引起评委们的关注。网络语言该不该进入作文?对此,周刊专门采访了多年参与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请他为考生指点迷津。

七成学生认同网络语言的“风趣”

网络语言究竟是古老汉语的新时代烙印,还是将纯洁的汉语引入歧途?究竟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还是颠覆传统的文字游戏?本次作文竞赛的主办方之一——《中文自修》杂志社,针对全市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语言颇受中学生的欢迎和追捧,超过50%的同学认为网络语言风趣、流行、有活力。即便如此,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不允许。

网络语言的出现实际上是语言更新和丰富的过程,作为一种语言实践,网络语言以新奇、简单、幽默等特点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更是证明了其生命力和活力。譬如将近7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被网络语言的 “风趣”这一特点吸引,而这正是网络语言较之传统规范汉语所独有的特点。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家长和老师对网络语言进入作文,持反对态度。 “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看孩子的作文,检查是否使用了网络语言。 ”本届作文竞赛的一位获奖者的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孩子都会上半个小时的网,了解有什么最新的流行词语,以便于第二天和同学进行交流。同时,细心的她还发现,女儿会在自己的习作中使用网络语言。 “很多网络语言,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有些还是错别字。 ”对此,陈女士给女儿定了一条规矩:可以和同学说网络语言,但是,写作一定不可以使用网络语言,避免给为自己的考试和升学带来“不安全因素”。

评委对网络语言持宽容态度

多年从事上海市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专家、华师大中文系周宏教授是本次竞赛的评委评委之一。他表示,在本次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文,绝对是高考作文的一类卷。他提醒各位同学和家长,请不要约束自己或者孩子的真实想法。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是非常开放,非常宽容的。没有个性的文章,没有思想的文章,没有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在高考中获得一类卷的,而我们的竞赛作文恰恰是有个性、有思想、有真情的。

本届作文竞赛中,部分文章中出现了网络语言,引起评委们的关注。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持宽容的态度。 ”周宏介绍道,“网络语言”需要更清楚的界定,在网络上所使用的语言并不等于“网络语言”。比如,“浮云”一词只是在网络上出现的比较多而已,而其实“浮云”一词早就有了,“浮”了几万年了;再说,网上“打酱油”这样的词汇,我觉得很好嘛,它不过是赋予了这个词汇以新的涵义,而不是错别字。

反对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曾经有中学老师表示,一些已被实体媒体使用的“网络语言”,如“神马都是浮云”,运用到作文中去,是可以接受的。对此,周宏教授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浮云”是可以的,“神马”是不可以的。因为“神马”是汉语拼音输入法打错之后出现的错别字。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是不应该在我们主流语言的阵地中出现的。

周宏说道,如果想表达“今天,我很激动”,可以把“激动”写成“鸡冻”吗?它在网络中确实可以生存,但是要想到主流语言的阵地里来走一走,对不起,不可以!我们反对的是这种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比如说“灰机”,这是错别字+读音错误;再比如说“杯具”,“杯具”是悲剧,这个“杯具”会成为将来中国的语言吗?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语文老师,其态度很鲜明,坚决反对这种错别字。

所以,无论是作文竞赛还是高考作文,阅卷评委对网络语言是区别对待,宽容要与严格相结合。如果你在作文中出现“给力”,这就无所谓了,因为“给力”不是错别字;而今年最不给力的就是“hold”,因为它已经“hold不住”了——太陈旧了,因此,请不要再“hold”了,更何况,这个词它根本上是一个英文单词。

谈高考作文 篇3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个情,当然是真情,高考作文“感情”点滴谈。但历年的高考作文中,总有一些背情逆理的假大空文章。由是,xxx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在作文基础等级里加上了“感情真挚”的要求,表述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xxx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将这条表述置换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小小的位置置换似乎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导向,高考评分深刻关注作文的“感情真挚”,以试图纠正应试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矫揉造作的不良文风。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不矫饰,不做作。

从古为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意思是很明白的:桃李不事张扬,但树下自然地走出一条小路,那是因为树上结满了果实;男儿种下兰花,但嗅不到它的芬芳,那是因为他内心没有这份情感。凭草木这样微末的事物,(尚且)要据情感来求实理,何况文章要以表达心志为根本呢。言语与心志相背,文章怎能充分地表达呢?

毫无疑问,感情真挚是作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之一。但是,纵观历年考场作文,寡情无情、虚情矫情的作文实在不少。考生往往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和肤浅的阅读层面,急于事功地从时文那里套取法宝,机械模仿与简单照搬,造成情感的或荒或芜、失真失度。考场上多的是独吟自唱的伤感,矫情做秀的落寞,搔首弄姿的轻浮,少的却是真正关注心魂的交响,和从这心魂里流泻出来的文字。这种虚情假意的文章,真让人有粉黛了面目以邀宠幸的感觉。

考生在写文章时要注意,感情千万来不得弄虚作假,试图用矫情和谎言代替真情的做法,实践证明是不能取悦于阅卷老师的。如果明白文章的真情源自生活的真情,真情为文就非难事。

首先,要体察真情。成长中的青年,要善于体验自身已承受的真诚关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就要求我们总用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直面生活,不被浮云遮望眼,观察体验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并领悟出人生的真情、真谛。

其次,要表现真情。作文是无需将真情藏掖起来的。要敢于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取的真实感动袒露于字里行间,用己的泪去濡湿人的眼,用己的情去撞击人的心。考场作文完全能有真情的流动,由是,无需刻意地取悦而终获首肯。

第三,要升华真情。考场作文当然有它的功利性,这就是要让阅卷者能够产生真正持久的感动。这样,光有作者自己的感动还是不够,还需要将这种感动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使之共鸣、共振,甚至从中得到普遍的人性而不无启悟。

湖南卷20xx年的作文题是“诗意地生活”,有一位老师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开篇这样写到:

“记得丰子恺先生说过: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先生已做成了蝴蝶,便忘却了要从爬行开始,就不顾了青虫们是否情愿,在它们身上装了翅子,以为可以一同飞翔。”

文中写到一个女孩:“女孩一律是嘴馋的,阿津念念不忘我女儿给她的雪峰橘,我便挑选了几个送她,高考辅导《高考作文“感情”点滴谈》。乃瞻我橘,她便载欣载奔地飞来,旋即飞回她的座位,每人一瓣地让紧邻桌儿的同学有点分享,便宝贝地将橘儿收藏在她独有的世界里,有好些时日不吃。”

“她是哭笑都不矫饰的女孩,高挑的模样儿长袖善舞,动静也就不甚分明。一堂课下来,我正微愠她上课偶尔讲小话,她因赶明儿赛舞而即刻要出发,需为很国粹的舞做个解说,便惶惶然来找我。我于跳舞之类,思想的底子是藏着偏见的。倒不是盲目于手舞足蹈的美,总觉得要耽搁些备考的专题,甚是为她可惜。我在她的催促声里,凑成几句,她欢天喜地地走了。不知怎地,我竟惦记起她来,她毕竟学舞起步晚些,我不知道她的舞可是好,也不知道她索要的词儿可是妥贴……间天,阿津回来,老远就读到她欢喜的生气,努力坚持的舞蹈已能让她升上大学。”

文章这样结尾:“生路既非单一,为何要用我们的经验去左右了阿津们的飞翔呢?我只是知道舞蹈是肢体的艺术,并不曾了解在寻舞的路上,她会见鸟在飞,蝶在舞?阿津千真万确是个现代的女孩,而汉唐歌舞的流风余韵总该有点儿着落的罢,纯净如阿津的孩子愿来作些传承,其实是对的。”

“小虫从叶缘的卵里探出它的头脑,重要的'是自己的攀爬。大人先生却很不以虫们的自在为然,即刻就要虫成了蝶去。结果就沉寂了它们的梦想,即便将来果真可以飞了,却只是先前的蝶的重复。”

尽管是摘录文字,我们已经读到了师生间的真情,以及由这份真情所传递出来的思悟。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进而提出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感情”,他想以此改变假大空文章子孙不绝的局面,其用心可谓良苦。经历20余年的高考实践,“思想健康”和“感情真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章的精髓,渐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这也是《考试说明》将“思想”“感情”并提的根本所在。可以说,感情的虚假苍白甚至消极颓废,必定要影响到作文思想的建树,说得通俗一点,感情真挚与否,不仅仅是一个作者有无其情的小问题,它还是一个关乎文章思想高下的大问题。

那么,从操作的层面上,怎样做才能写出“真情”作文呢?我们提倡:事当、情真、言美。

事要当。议论文中举事用例,必须以能支撑文章观点为度。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先要求事件“当”。事情凭空捏造固不可取,都来亲历也不足信。叙事当否,全在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典型性以及情感度。真实并不无感动且足够支持立论的材料,可来自两个方面:自身或亲友师长体验到的斑斓的生活和丰富的阅读。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当”(贴切)为尺度,有所选取地驱遣于我们的笔端。

情要真。中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阅历多不可能太丰富太复杂,很多时候,调动真情的确并非易事。在可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要慎重取舍事件。“为情造文”,关键在一个“为”字。平日里做了有心人,积累既丰,见识便广,所谓成竹在胸,心中有情,怎么写都会是好的。临阵时才来抱佛脚,感受已浅,认识辄低,所谓全无主持,心中历乱,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方家。拒绝体验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人心;而开启人生的真情实感,则必须在对现时生活有所体察、认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言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纷纷繁繁的情,如何表达?而所表现的感情,有高雅粗俗之分。并非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语言要迎合哪类情味,是颇有讲究的。美好的语言是高尚的情感最终得以附丽的基本保证。

谈高考作文 篇4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1990年的就一对孪生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到如何看待社会本质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问题;1994年的《尝试》,辐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识及悟出诸多的人生真谛。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采撷生活中丰富的素材,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现实生活。并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看报,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使之写作视野极度地开阔起来。

三、题目的极大可塑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浅,取材极其广阔,不必临场搜索枯肠。例如1988年的作文试题为《习惯》,这是继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题作文,它尽管是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命题方式,但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外延极为广阔,考生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写社会、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中浅表性的问题,也可以触及社会中较深层性的重大命题;既可以大胆地抨击传统的陈规陋习,也可以讴歌赞美时代的新风;既可以透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可以赞颂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笔墨,以达到淋漓尽致的吞吐,无拘无束的歙张。其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行文体裁可以不拘,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谋篇,便待考生随心驾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一种一题多体,一题多向的设计,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写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挥洒,驾轻就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写作才能。

基于这样,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训练,就必须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要让学生触及各种文体。既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不能忽视形象思维;既要培养顺向思维,又要倡导逆向思维;既要培养实体思维,又要注重空间思维。平时要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务必强化,作到一专、二博、三活,才有希望达到成功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