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2W 次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这节课被设定为“四会”高效课堂的展示课,因此,在课堂的始终,我都围绕着“四会”的教学模式而进行,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会质疑、会倾听、会表达、会探究。

一、质疑引路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而获取知识。虽然是一年级,但我仍大胆的设计了质疑的环节,在引入课题后,我说:“看着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会提问的小朋友才是聪明的小朋友,也是会学习的小朋友。”学生听后连忙从课题入手,开始思考,然后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用心倾听

倾听是一种交际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学会倾听”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要从课堂上的点滴入手,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别人在发言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在讲解时也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从小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三、乐于表达

低年级的孩子,首先要求他回答问题时要说完整的话,如:课初,我问:“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很紧张。”这显然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我就要求他把话说完整,当学生回答问题说了完整的话时,我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从老师的反应中明白说话就应该这样。然后才是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言、积极发言。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乐于说话、善于表达。

四、主动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识字方法的探究到对课文延伸的探讨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如:在指导朗读时,我先问学生,在你的印象中,奶奶是什么样子的?你有一个什么样的爸爸?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揣摩朗读时应运用不同的语气。课末,让学生与文中的小男孩对话,自己悟出文章要让我们明白的道理,整节课都是师生共同积极自主参与的一种学习过程。

不足之处:

1、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并且教师的示范性还不够到位。作为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朗读示范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没有什么比教师亲身示范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

2、没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课文中的插图直观、充满了童趣,但我只注重了课件的运用,而没有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浪费了现有的教学资源。

3、在课堂上,我缺乏“静待花开”的耐心。这点体现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我引导不够,多次都帮助学生分析、解决,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月亮和云彩》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写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的时候,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丁大勇和李小文争论究竟是月亮还是云彩跑得快,李小文用恰当的方法证明了云彩比月亮跑得快,表现了李小文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课文叙事简洁,充满童真童趣。

在读通读好全文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又重点学习了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引领孩子们在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理解。“一会儿……一会儿”读出了夜空不断变化的神奇,“明、暗”孩子们读出了“月亮很美”“月亮很有趣”“月亮很好玩”等感受。

在生字教学环节,我主要采取的是随文识字,逐层推进,并做到重点突出。“亮”在一开始就展开教学,一读生字读音,二看清字形,三说如何识记,四课上当堂写。经过这四步的训练,孩子们对这个字的结构部件及怎么才能写美观烂熟于心。同时,我及时进行了展评,在展评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写字要领。“明”“暗”略加指导后,让孩子们在书上进行描红。在教学“穿”时,我在备课时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牢牢记住这个字呢?我借助多媒体引出了古文字,并形象化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这样字理识字法,解决了字义和字形,我想孩子们对“穿”这个字可以说是终生不忘了。

“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远离浮躁,拒绝花架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在《尧帝凿井》一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1、利用观察课文插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很有兴趣的进入课文。有观察的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说、听、认活动中,借图认识部分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课外延伸的活动中,让学生收集有关的传说故事,目的是让学生自主了解传说故事,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3、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指出读不准的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朗读技巧。

4.发散学生的思维。师:读了《尧帝凿井》,你觉得尧帝是个怎样的人?

生:尧帝非常关心百姓。天下大旱,百姓们喝水困难,尧帝连走路都在想办法。

生:尧帝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观察到,大旱天蚂蚁还能活下来,所以断定蚂蚁的洞下有水。他让人顺着蚂蚁洞往下挖,果然找到了水源。

生:尧帝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带领百姓凿井取水,造福了百姓,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燕子妈妈笑了》这节课我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课堂中学生学得主动、快乐,课堂中的许多游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比较满意:读好课文是课文学习的关键,怎样读好课文?

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读好课文,强调以读为本

1、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

课堂上学生的读书过程,是学生和文本交流,感悟语言,从感悟中掌握语言的过程。感悟必须以充分的读为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这充分的读,表现为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读有所导。如:开课伊始,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读课文吗?请大家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新词……”。在课文生字学习之后,“你们能把课文通顺吗?”而后,“一共去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感受故事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由此在进入熟读环节。

2、引导学生读出书中人物的感受

学生与文本交流,读文品句的情感体验会因人而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要说读书的感受,往往是别人说什么,其他人就跟着说什么。如何凸现学生读书中情感体验的个性化、多元化,老师引导尤为重要。如:当小燕子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不同时,它的心情怎样?第二次呢?第三次呢?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名读,评读,范读、师引读、师生合作读,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二、重视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或者请教同学;然后再由词到字,去拼音认字等方式。这样就使学生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做到字不离词,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熟记生字。

三、巧用多媒体

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导课、识字、比较观察冬瓜和茄子的异同以及燕子和妈妈的对话等,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这节课发现自身“牵”的成分较浓,学生自主的空间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多加注意。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下面是《小池》这首古诗的教学反思: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

“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

“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

“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

“不一定没开呀。”

“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

这个问题是我在写《小池》的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才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小池塘》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它是一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和《春笋》《雨点》《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是一组描写春天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描绘美好的祖国春光,主要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中,积累语言,陶冶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整篇课文一共8句话,有6句是比喻句,因为有了比喻的成分,所以显得很美。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都是比喻句。分别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比作了白鹅、鲜红的气球、弯弯的小船、闪亮的珍珠。孩子们已经从上个学期就接触过比喻句了,但是还不会自己设计。我采用了直观形象的板贴和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来理解这四句话,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看图赏读,巩固理解。孩子们很兴奋,因为这四句比喻句对他们来说不算难,他们更加自信起来。

在本课中,我尽量将我的评价性语言贴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的年龄,因为只有亲切、真挚的语言才会对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我好像看到了一只小白鹅摇摇摆摆的游过来了”、“嘿,小白鹅多起来了!还能让这群白鹅再多些吗?”……这些亲切的话语给孩子们设定了一个朗读的“场”,在这个“场”中,孩子们能自由的体会语言的魅力,并发挥想象更好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是说不要对字词的理解,相反,这种理解还相当重要,但是,从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说,孩子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字词的意思,所以,孩子们就更需要用朗读来外化自己的理解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实现,也才能体验到语言文章了包含的情感。“鲜红”一词的理解,完全没有孩子们的解释,而是通过不同的评价语言让孩子们朗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我敏感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亮点”作为“切入口”:“你为什么这么读‘鲜红’呢?”接着又用有效地评价、点拨“嗯,有一点点红了!”“真的是很红的气球呀!”“这个气球不仅红,而且红的发亮!”使学生在对话中不露痕迹地读得有滋有味,读得声情并茂。

另外,在赏读理解了这四句比喻句的基础上,我还创设情境,引领孩子进行比喻句的迁移仿写,如:“小池塘里还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我问孩子们:瞧,在小池塘边,你还看到了什么?它们倒映在小池塘里,像什么呢?经过想象与思考,孩子们给出了这样的句子: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长长的辫子;

飞过的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飞机(一把把剪刀)。

最后有位小朋友竟然俏皮地歪着脑袋盯着我来了句:邱老师的辫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根马尾巴!顿时引起一阵哄笑。也许这堂课中,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比喻句的妙,但是孩子们已经初步明白了比喻句的成分,是一个让人欣喜的进步。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也遇见了一些问题,并由这些问题有了更多关于教学和课堂的思考。

首先,课堂的开放有,但是问题难度过高。也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上还不够深入,比如说“一闪一闪”,我让学生体悟“感受到了什么?”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会“一闪一闪”?是因为阳光的照射和春风轻轻地吹拂,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幅这样的画面,在引导学生找小池塘和大眼睛之间的相似处,而不是简单的将水波的一闪一闪与眼睛的眨等同起来去感受。

其次,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第一个目标“通过想象感受描写景物带来的美感、趣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孩子们基本上是能达到流利的朗读,但是在指导孩子读出美感和趣感的时候,追问有点不合时宜。追问是有必要的,追问的目的是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提取和再加工,然而我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因为我可能想让孩子找出相似之处,禁锢了孩子的活跃思维,从而忽略了孩子自身对阅读的美感体验。如“孩子说自己喜欢划小船,所以喜欢月牙这一句”,这时候我就应该顺势引导,让他把自己喜欢在天空、在水中划小船愉快的感受读出来,而不是一味的去找小船、月牙间的相似之处。

最后,品读课文的层次不够清晰。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读懂、读好课文,其中有理解知识点、情感培养等多方面的渗透。要上好第二课时,教师就必须紧紧扣住“读”,以读促读、读中见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景物非常恰当地打了比方,我只想到了引导学生看画面、想象、自己打比方,但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教材的语言美。月牙弯弯的,所以像小船;星星多又闪亮,所以像许多闪亮的珍珠,其中的确有值得体味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先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去声情并茂地读,相信一定能读出孩子自己的心声。

新基础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语文教学育人价值观的具体综合,我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和转化“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即“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开放和开放后的资源生成与过程生成中,“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预设与生成永远无法统一,教学中还有许多未尽之处,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日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