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中心 > 励志文章 > 人生两种态度的励志文章

人生两种态度的励志文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1W 次

儒道两家在中国历史上不分伯仲。虽然儒家为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但统治者多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何况在知识分子一方,黄老学说一直是其精神支柱!

人生两种态度的励志文章

南怀瑾先生曾经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把儒家比作粮店,道家比作药店。粮食乃人们每日必须之品;药,不生病便罢,若一生病,甚至比粮食还更为紧要、更为必需。

有两句话很精辟地描述了儒道两家对人生之不同态度。

儒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则“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孔子老子都生在礼崩乐坏的周朝。以孔子的智慧,不会不知道社会潮流已然如此,无法转变,但孔子依旧有一分力尽一分力,凄凄惶惶,到处奔走,希望能够挽救社会。晚清名将曾国藩颇有孔子情怀,知道满清无可救药,但“大局糜烂如此,能尽一分力,必须拼命效此一分,成败利钝,付之不问。”又诸葛亮面对主子临终托孤,明知阿斗不才,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道家不然。他们知道所处社会太乱,没有希望,无法做出贡献,因而远走山林,逃名遁世,韬光养晦。用他们的话讲,就是“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因任自然,顺势而行。

道家以为,做人的根本大道已失,靠鼓吹仁义来挽救社会只能是徒劳甚至只会更加动摇、迷失人之本性。《庄子·外物》借老莱子(楚国一位隐者,也有人说他就是老聃)之口抨击:“等到圣人出现,用尽心力去行仁,到处奔走去行义,于是天下人开始疑惑了;制作纵情的音乐,规定繁琐的礼仪,于是天下人开始分裂了。所以说,完整的树木不被砍伐,谁能做出雕饰的酒樽!洁白的玉石不被毁坏,谁能制成圭璋玉器!不抛弃道与德,怎么用得着仁义!不离开本性与真情,怎么用得着礼乐!五色不被搅乱,谁能调和文采!五声不被混淆,谁能应和六律!砍伐原木来做器物,那是工匠的罪过;摧毁道与德来推行仁义,那是圣人的过错。”

余向来尤其推崇老子一段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人之本性丧失,靠评先争优来推动事业的进步,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人性更加迷失,甚至人与人之间关系微妙,尔虞我诈,你争我斗!网上不是调侃“三五”雷锋日,过马路的老奶奶被抢着学雷锋的年轻人在马路两端搀来扶去的么?

老聃言:“飞扬的米糠掉进眼睛,天地四方看来位置都变了;蚊虻叮咬到皮肤,让人整夜都无法入睡。仁义作祟而扰乱我的心,没有比它更大的祸害了。你只须使天下人不失去淳朴的本性,你自己也顺着习俗去行动,把握天赋来处世,又何必费尽力气好像敲着大鼓去追那逃走的人呢?天鹅不必天天洗澡,自然洁白;乌鸦不必天天浸染,自然漆黑。黑白是天生的,不值得辩论;名声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广。泉水干涸了,几条鱼一起困在陆地上。互相吐气来湿润对方,互相吐沫来润泽对方,这实在不如在江湖中互相忘记对方。”

儒家的勇武进取精神固然可嘉,然道家“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的顺其自然态度亦不可缺。过去,我们多强调进取,而对“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斥之为消极落后,岂不知我们所拒斥的恰恰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