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征文 > 五四青年节征文

五四青年节征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3W 次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征文的经历,对征文都不陌生吧,借助征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一篇什么样的征文才能称之为优秀征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四青年节征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四青年节征文

五四青年节征文1

踮脚回望遗失在锦夏流年的窗外风景,这颗已经成长的心仿佛回到了那段胡闹年华,肆意而张扬。

十五六岁的年纪,总觉得自己是个矛盾体,有时脆弱到不堪一击,有时坚强到无法抵挡,就像是樱桃小丸子下一秒变成变形金刚一样。想去交朋友,结果总觉得融入不了他们的圈子;想向暗恋的男生表白,又害怕被拒绝;明明试图低调做人,却还要勉强自己配合“大众”在大街上“横行霸道”。那个时候流行文艺点的说法,管这种行为叫作“总是渴望着拥抱取暖,但又惧怕伤害的刺猬”。

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不受关注的,父母亲关心学习成绩,女同学关心漂亮衣服,男同学关心球类运动和美女,而平凡到丢到人堆里就找不出的自己,压根没有让他们聚焦目光的资格。那个时候还没有理解妄自菲薄这个词语的真正意义,只是觉得白天的阳光太刺眼,同学的欢笑声太刺耳,父母的质问也如同一把尖刀刺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最是喜欢夜晚,一个人安静地待着,天黑了,自己的青春就安全了,哪怕是孤独的。

翻开那时的日记,围绕的主角我已经记不清容貌,密密麻麻挤满的一字一句,都是郁结于胸的心情,欢笑和泪水共同浇灌的心事,已然是青春期的主旋律。禁不住嘲笑曾经的自己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时光,总以为一点点的悸动就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那种想要和他人分享又害怕秘密被泄露的矛盾,还有总以为别人议论自己的敏感心情,成为自以为的所谓孤独的一部分。于是唯有埋首于厚重的小说中,把自己想象成各式各样的人物,让那些从未向人倾诉过的想法在文字编织的美丽世界中徜徉。

在青春里自怨自艾的自己也许从未想到,那时总以为毕业就要分离的朋友,如今还在身边,不离不弃,一起约定要做对方的伴娘和孩子的干妈;那时以为不关心自己的父母,如今已经两鬓斑白,总在电话那头问钱够不够花,轻声说着天冷了要加衣,别担心我们的话。每每回家,除却心酸,还有说不出口的歉疚,为那个在青春期的自己。那时厌恶的老师、课本、写不完的作业、揉成一团的试卷,都成为记忆里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只要一想起,怀念的.情绪立刻便被牵动起来。而曾经觉得比天塌下来还重要的悸动,早已随风逝去,寻不回原来的模样。

偶然看到刘若英《给十五岁的自己》,瞬间戳中我的泪点。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年龄,“最难的习题,也不过短短几行笔记……没有地图,人生只能凭着手上的梦想。循着它的光,曲折转弯找到有光的地方”。那时的自己,也曾为了习题懊恼,也曾为了梦想跌倒,也曾为了孤独煎熬,可是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一切早已雨过天晴。

和朋友谈起此刻的心情,她笑着说,我那时也一样。与其说语气中的情绪是淡淡地感伤,还不如说是追忆往昔的朦胧情怀。我才明白,当你以为自己在黑暗的沼泽中挣扎的时候,也许你羡慕或者嫌恶的人都同你一样,在这段以青春为名的日子里,自以为是的孤独着,犹豫着,迷茫着,恐惧着成长中的未知世界带来的无法掌控的光明。

十五岁的我已经被定格在记忆里,可是总有人的青春还在继续,那么一定要记得,与家人相伴,同朋友携手,以青春的名义,驱散那些自以为的孤独,把快乐留在心里,让这场成长留下数不尽的美好。

五四青年节征文2

回望五四,认识五四,现在是我们学习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真正价值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现在这个时代,弄清楚青年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够真正地报效国家,推动国家发展。

五四将至,关于五四,很长一段时间,记忆里面似乎只剩下了穿着学生装特别是那些蓝衣黑裙短发的女大学生,走在街头,不畏强暴,高呼口号的情景。而对于五四运动精神的含义,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影响,了解得就更少了。直到最近看了一些关于五四的书、评论,接触了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的作品,我才对这场影响了中国命运的运动,有了稍微深入一点的了解。

五四运动,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关心政治、反思传统的一个起点,也是爱国青年追求民主、争取自由的开始。五四运动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推动了白话文运动,抨击了教条主义,用怀疑精神去看待传统。青年知识分子们那些充满了活力和批判精神的论述和作品,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从闭关锁国中真正走了出来,也让马克思主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进入了中国。五四对推动中国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这样写,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芽,如利刃之新发。他认为要力排陈腐朽败者,只有依靠青春的力量。回看新中国的历史,正是由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才有了硕果累累的今天。

1922年,胡适做过一次《学生与社会》的讲演,在胡适看来,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改良的责任也特重。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完全受过教育的人,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他还说,社会上的许多事,被一帮成年的或老年的人弄坏了,别的阶级又都不肯出来干涉纠正,于是这种干涉纠正的责任,遂落在一帮未成年的男女学生的肩膀上。这是变态社会里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回望五四,认识五四,现在是我们学习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真正价值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现在这个时代,弄清楚青年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五四精神是极其丰富的,热爱国家、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权威、培养容忍不同声音的胸怀、接受外来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成果,懂得只有完善、丰富自己,让自己成才,对自己有承担,才能够有能力完善社会,才能够真正地报效国家,推动国家发展。

当年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对学生的教诲是,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这样的理念,在那个动荡黑暗的社会下,是难以实现的,学生们面临的选择是,到底是回到学堂读书,还是走上街头,成为一个参与社会的革命家。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后,蔡元培完成了营救被捕学生的工作之后,辞职了。根据后来接任的北大校长蒋梦麟的忆述,学生运动给这位教育家留下了一个难题,至于北京大学,他认为今后将不易维持纪律,因为学生们很可能为胜利而陶醉。他们既然尝到权力的滋味,以后他们的欲望恐怕难以满足了。作为一个教育家,蔡元培是怕学生因参与国是而影响了读书,在他看来,读书是一个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生的本分。

读书和爱国,这两件看上去并不矛盾的事情,在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是必定要产生矛盾的。但是在今天,年轻的学子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蔡元培的教诲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已经能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