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师承心得体会

师承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4W 次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承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承心得体会

师承心得体会1

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历,感触颇深。

领导重视,严格管理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经常现场检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

精于学术,勤于思考

在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研究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

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历“跟师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习总结提高—独立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历的基础上“择一点而精”的升华。笔者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全而博”,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

言传身教,体悟中医

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术”,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

老师经常告诫:“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

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我们都应该吸收,但吸收绝不等于全盘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该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新手段。

尊崇经典,融会贯通

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现“经典”和“临床”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准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

坚持临证,保证质量

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

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须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

(一)深究医理,循序渐进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三)研究诸家,知常达变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

师古,是先学习,不可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十分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研究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研究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议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用中药,疗效可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

(四)涉猎广泛,择善而从

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研究,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灵活有效。

研究中医学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掌握书内的知识,更要了解书外的知识,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解释之处,却被书外的知识给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密切。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宁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强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继承总结,发扬光大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

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

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继承,要善于总结创新,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经验,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认真学习总结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师承心得体会2

我院自xx年04月被确定为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今年的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业务院长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 名带教老师,3名学术继承人。按照庄浪县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3名,截止目前,每位学生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 2 份,学习心得 2篇,跟师笔记5 篇,月计6篇。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存在不足

半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师承心得体会3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xx医院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学术主导作用,传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培养造就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医院于20xx年10月全面总结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0xx年所取得的成效,系统地指导继承人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更好的完成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经验整理等相关师承教育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师承教育基本情况。医院共有4名指导老师,其中市级1名,县级2名,乡级1名;继承人10名,本院7名,外院3名。

二、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指导老师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学生单独发表国家级论文1篇,学生跟师合作发表论文1篇,师徒合作科研立项1项。

三、监督考核

一年来,我院师承工作通过跟师带教、临床实践、定期讲课、典型医案讲评、示范诊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师承活动,特别是在指导老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的指导熏陶下,继承人的中医理论及临床诊疗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统计,继承人收集整理讲义21篇;月记102篇;读书笔记26余万字;跟师学习522。5天;独立实践3054天。医院师承教育考核小组对照每位跟师人员协议书任务内容的考核指标认真查阅资料,考核结果10名继承人均按要求完成了本阶段学习内容,通过合格率100%。

四、经验及体会

以上初步成绩的取得,归纳为四点体会,一是制订行之有效的师承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二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中医馆,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师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搭建了中医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继承人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研究条件;四是注重师承工作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我院在XXX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一、开展层次分明的师承培养模式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市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4、培养院优秀中医临床重点人才和青苗人才,通过全院范围公开考评,择优录取青年中医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教育考核,最终选取优秀人员作为院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借此营造中医学术氛围,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确保方案实施,在院长领导下,院内成立考评专家组,成员由院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院长任考评组组长。主要针对本院中热爱中医事业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悟性,有志于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中医医师。考评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包括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内容为主的基础部分和以中医经典经文在本专业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诊法心得,遣方用药心得,病案分析为主的临床应用。面试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文字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对中医传统古籍的涉猎程度及心得。

二、开展师承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探索

1、提高认识、培养人才

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医院各项工作中,人才培养始终是重中之重,上述各项工作的实施,给医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后继有人,年轻的.中医力量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继承人员的带动作用,起到传承的作用,让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经验得以发扬光大。最终,中医药的本质将会被传续。

2、 领导重视,强化组织

医院领导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医院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加强中医传承和发展,中医后继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分管院长全面负责,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互相协作,指定专人管理,组织继承人员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3、管理有力,互相促进

(1)严格管理过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工作规定和医院领导加强临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医院办公室,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过程管理,对培养人员和继承人员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了解培养和继承工作的执行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该项工作实施以来的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从而督促专项人员认真自觉地完成既定计划;同时,也为职能部门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管理效率提供整改依据。

(2)合理使用经费:经费支持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依据相关规定,医院建立了各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使用和审核登记制度,切实做到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分配,经费由财务科统一管理。经费管理一方面保证了培养对象学习的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也约束了培养对象在学习期间从事和继承工作无关的其他开支,同时医院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3)认真督促实施: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计划下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正是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支持下,各职能部门提供严密的组织保障,有效的制度保证和监管措施,我院开展的多样保持中医中姓本质的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绩。我院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制定各种工相应的制度规定及计划等。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我院开展多样的中医传承实践来保持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见到了成效,但过程管理仍需进一步的规范,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通过不断的总结,来获得宝贵的经验,发现尚存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我院中医传承工作的不断前进,从而为推动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师承心得体会4

xx医院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学术主导作用,传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培养造就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医院于20xx年10月全面总结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0xx年所取得的成效,系统地指导继承人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更好的完成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经验整理等相关师承教育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师承教育基本情况

医院共有4名指导老师,其中市级1名,县级2名,乡级1名;继承人10名,本院7名,外院3名。

二、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指导老师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学生单独发表国家级论文1篇,学生跟师合作发表论文1篇,师徒合作科研立项1项。

三、监督考核

一年来,我院师承工作通过跟师带教、临床实践、定期讲课、典型医案讲评、示范诊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师承活动,特别是在指导老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的指导熏陶下,继承人的中医理论及临床诊疗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统计,继承人收集整理讲义21篇;月记102篇;读书笔记26余万字;跟师学习522.5天;独立实践3054天。医院师承教育考核小组对照每位跟师人员协议书任务内容的考核指标认真查阅资料,考核结果10名继承人均按要求完成了本阶段学习内容,通过合格率100%。

四、经验及体会

以上初步成绩的取得,归纳为四点体会。

一是制订行之有效的师承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

二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中医馆,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师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是搭建了中医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继承人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研究条件;

四是注重师承工作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我院在XXX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师承心得体会5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倡导下,东苑中医院实施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我是一名中医大夫,两年前我有幸拜郭老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医学领域开始的我,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

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郭老师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她给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她虽然年龄50岁,仍然时刻关注中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在20xx年11月20日应邀为为东苑中医医院做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提倡“阴阳动态平衡观”。医院的全体医医护人员对中医深有感悟,受益匪浅。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郭老师教导医护人员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她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动态平衡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

二、郭老师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

郭老师青年时即坚定了学医志向,回忆治学经历,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到老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

三、阴阳动态平衡观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针刀等治疗骨病、内科病。

郭老师半生致力于骨病的研究,指导数十届骨病专业的临床医生,郭老师是中医骨病专家,擅长腰椎病、颈椎病、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炎、风湿病等的诊治,从她关于人体阴阳动态平衡失调的学术思想可以窥见其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善于辨证施治、擅用中医理论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大医境界。她的动态平衡失调学术思想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平衡,按其表现形态的不同,区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不是消极的静态平衡,而是动态平衡。

中医学从永恒运动观出发,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成与败,乃至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这些相互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就用阴与阳加以概括,并认为两者必须保持动态平衡关系,才是正常状态。同时,还指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正如《灵枢·根结篇》所说:“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这里从数量的奇偶显示阴阳双方不平衡的绝对性。

2、人体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生命过程的动态平衡协调,人之生命以阴阳平衡为贵。认为人的内与外,表与里,上与下各部分之间,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都必须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协调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就是说人体只有保持着阴气充盈平和,阳气固密秘守,生命活动才会旺盛,身体才能健康无病。平衡与运动不可分割,人体总是处于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之中,就能显示出人体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来。

人体的动态平衡,是前进中的平衡, 由一个水平线的平衡上升到新水平线上的平衡。 《素问·上古天真论》描写男女生、长、壮、老、已过程时,说到女子七岁肾气逐渐充实,开始更换乳齿,头发迅速生长,十四岁生殖机能成熟,月经来潮,二十一岁智力和形体发育成熟,二十八岁是最旺盛时期,三十五岁出现初衰,四十二岁三阳经气血衰减,四十九岁肾气大衰,月经闭止。说明人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平衡的内容是不同的,不是停留在某一水平线上的平衡,而是前进中的动态平衡。

3、动态平衡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动态平衡观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疗实践的各个方面。

人体阴阳相对平衡,是健康的必要条件。机体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标志着身体健康。 《素问·调经论》说: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平衡之人,气血充沛,寸口脉、人迎脉等九处脉象一致,称之为“平人”,即健康无病者。健康人的气血运行上下和谐,脏腑经络的功能正常,形肉气血相互协调。总括起来说,健康人包括机体内部阴阳的相对平衡和机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平衡,即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这样两个方面,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死亡的根本原因。人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关系受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就会发生疾病。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无论什么病,中医学都认为应该用相应的阴阳不平衡来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说明阴阳是相互斗争的,斗争是绝对的,阴阳平衡是相对的,一旦阴阳失调,任何一方偏胜,必然影响到对方,这就是病象。如果阴阳平衡关系破裂而阴阳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调整阴阳,恢复平衡协调,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就是说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病变,采用调整阴阳,补偏救弊的方法,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为治疗目的。

其方法有草药治疗;有用针灸推拿治疗;有用拔罐治疗;还有各种理疗器械治疗;近年来诞生了针刀医学,针刀医学基本原理把人体分为骨平衡、体液液态平衡、软组织平衡。而不管是哪一种治疗方法,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治疗使人体达到动态平衡。

20xx年,我专程跟师临证,在与郭老师的讨论中认识到学习老中医经验的关键在于落实到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郭老师精于辨证论治的要诀在于善于寻找四诊信息与症候的“敏感点”。由于中医学属于复杂科学,中医临床辨证复杂,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境地,临证时要善于寻找复杂性机体的“关键点”或者说“敏感点”,从复杂的四诊信息中提取核心的信息,以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改变机体的状态。她将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论述的复杂事物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于研究辨证论治的规律很有意义。对于疑难杂证和急危重证更要善于寻找症状信息的“敏感点”,以截断或逆转病机。例如“郭老师曾回忆几年前一出现不完全性瘫痪患者.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麻木,感觉减退,持物无力,未经系统诊治。3年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伴头晕走路不稳,脚下有踏棉感,就诊于北京市广安门中医院,诊断为“颈椎病”,给予口服脉血康胶囊、活血止痛膏外用后症状有所缓解。2个月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自行口服脉血康胶囊、外用活血止痛后未见明显缓解。去南京和上海知名医院都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惧怕手术,来我院我就诊,门诊以 “颈椎病、冠心病” 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潮热、盗汗、咳嗽、咳痰,睡眠差、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象:舌红苔黄腻。脉象:脉细数。

中医诊断:痹症;肝肾阴虚 经络痹阻

西医诊断: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精血互化,肝肾同源,肝肾不足,筋骨不健,病延日久,则气血易虚,四肢失养,故现手足麻木,行走无力。久病入络,清窍失养,故现头晕。肾藏精肝藏血,肝肾不足,阴虚火旺,症见舌红苔黄腻,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虚火上炎,症见脉细数。

当时症状是四肢麻木不仁、行走不稳,大小便失禁,患者自述腰部和胸部有束带的感觉,查体双手小指及无名指握力0级。中医诊断为“项痹症”,现代医学诊断为“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 她想,到由于局部软组织损伤,人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关系受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气血堵塞不通,软组织痉挛手脚感觉器官障碍、手脚麻木,又称为四肢麻木。当即运用针刀在患者颈部及 背部的敏感点、关键点处做软组织松解,局部拔罐,治疗之后,患者的双手麻木的症状立即缓解。配合中药熟地20g、白芍15g、赤芍10g、当归15g、人参5g、(另顿服)川芎5g、独活12g、桑寄生12g。如气滞重加柴胡10g、通草3g;如血瘀重加桃仁10g、红花5g、鸡血藤20g、络石藤12g;肝肾亏虚加杜仲10g、川断30g、骨碎补20g、等等。经过郭老师的精心治疗,两年后患者完全康复,行如常人。类似病例举不胜举。郭老师善于寻找四诊信息的“关键点”,精于辨证论治是临证的法宝。

麻——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临床资料显示:手脚麻木患者主要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炎、颈椎病、风湿、类风湿、脉管炎。高血压等症所导致的,以往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只注重原发病的治疗,没有把手脚麻木当成一种独立的病区治疗,忽略了手脚麻木是致残的信号。

手脚麻木实际在中医病症范畴称为痹症,《河间六书诸痹》记载:痹症,久而不治,恶性循环其病缠绵难愈,甚者肌肉萎缩,肢体拘挛,瘫痪。原因是经脉闭阻。其结果会导致肌肉萎缩、肢体残疾、瘫痪。

当邪毒气侵入五脏六腑之后,第一感觉是手脚麻木,四肢酸胀、沉、痛、有针刺感,这就是经络受阻的信号,也是人体防御的最后防线,如不及时治疗,经络受损,从而破坏了人体神经传导功能系统,造成神经坏死,最终发生中风,偏瘫,心梗,脑梗,糖尿病坏疽,甚者肌肉萎缩,行走无力,大小便失禁,抱憾终生。

“针刀疗法”治疗四肢麻木技术可以打破患者病部受损抵制状态,具有祛风活络、活血通络、益气养血、祛风定惊、扶正止痉等功效,能全面改善病灶部位的毛细血管的微循环能力,促进血液流通,恢复血管弹性,使足够的血液营养神经根激活神经元,促进受损面神经修复、再生。同时全面激活神经细胞,使神经支配肌肉功能得以恢复,配合口服中药汤剂,运用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寒热属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的太过和不及,具有改善人体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标本兼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无论什么病,中医学都认为应该用相应的阴阳不平衡来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说明阴阳是相互斗争的,斗争是绝对的,阴阳平衡是相对的,一旦阴阳失调,任何一方偏胜,必然影响到对方,这就是病象。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动态平衡观认为人体的平衡不是消极的静态平衡,而是动态平衡。中医学从永恒运动观出发,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成与败,乃至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这些相互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就用阴与阳加以概括,并认为两者必须保持动态平衡关系,才是正常状态。同时,还指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正如《灵枢·根结篇》所说:“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这里从数量的奇偶显示阴阳双方不平衡的绝对性。

四、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

跟随老中医应诊,面对临床病例,要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临证,师徒面对面,切磋提高,这是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

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郭老师认为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如何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呢?我认为:1.最好亲自诊治病人。2.考虑辨证,找出病理。3.认真体会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4.按语要高度写出疾病的要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要在“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提携后学,她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中青年医生,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

总之,中医学应用古代对立统一学说,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维持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的观念,为古代的医学和哲学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后代子孙都要肩负起这个历史赋予我们的承传重任,并为之而完成我们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