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通用10篇)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通用10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4W 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通用10篇)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十册第五组19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

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

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也赞扬了他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我把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一重点是下单元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一个基点。又根据教材特点(即明暗线平行,表面上军中需箭,造箭合情合理,实际上是妒忌才干,用军务为难陷害)。我把理清明暗线索,体会课文诸葛亮的借箭成功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作为教学的难点。

依据试用修订版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本课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着重理解“神机妙算”,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既巩固了词句段的训练,又体现了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既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又不忽视技能、能力的培养。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做到大纲的这一要求,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根据本课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主要采用“自学研讨法”理解课文,通过“扮演法”来复述,深化理解课文,突出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突破难点。

自学研讨法也叫“引导法”,即自读课文,按照教师教给的读书方法、步骤或提出的思考题,在阅读实践中,从整体入手,再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感情。而教师要根据教材自身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按“读通──读懂──读会”。

【说学法】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教给学生朴素的学习方法──“读”和“议”。“读”要正确、通顺,直至有感情,同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字里行间的感情。“议”中要有自己的见解,善于从互相讨论、合作中获得启发,启发自己的思维,又巧妙地组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内化了课文语言,之后学到“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说教学程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节课我尽量减少提问,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指导读书、感悟和积累上,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课文,读正确、通顺之后,通过小组讨论,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情感。

第二课时,通过表演角色,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再现人物形象,领会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注意积累运用。

现以第一课时为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分五步来引导学生读书。

一、板书课题

读了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随意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拼读生字,一句句地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得快的同学可读第二遍,直至读得慢的读完一遍。

2、同桌互相听读(要求不读错字、不漏字、添字,不读破句的。)

3、没得优的同学可以起立再读课文。

三、出示思考题,议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表达提纲外,列小标题,画示意图等方式)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的独特性。

2、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

3、从哪里可以看出周瑜想陷害诸葛亮?

4、最后,周瑜的阴谋得逞了吗?你觉得用课文中哪一个词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最合适。

5、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6、在小组长带领下学习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采用“群体合作阅读”着眼于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学习,用导读提纲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分析,便于阅读的理解、分析、评赏、综合等训练过程,这也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的过程。

7、交流了“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和“从哪里可以看出周瑜想陷害诸葛亮?”之后,引导“分角色”朗读第二节。

8、交流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诸葛亮的语言及指挥军事的语言,再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胸有成竹的形象。

比如文中的“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等句子比较容易把握,该用何种语气读。

因为有了多次的自由读、议读、学生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四、启发想象,引导创造性复述

通过上面的读、议,虽说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环节单一,却扎扎实实。对学生的巩固反馈必不可少,如何引导学生来复述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说话呢?我设计了这样的复述练习。

出示“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鲁肃见了周瑜,怎样告诉他们?请你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当作鲁肃,选一位同学当周瑜。(同桌对说)指名说,(强调他们说话的语气、神态、动作)

五、想开去,训练发散思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或展开联想,或发表一定的见解,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这里,我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开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出示探讨题:

如果三天之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后果会怎样呢?“

(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看法和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发表意见。)

六、布置作业(为下一节词语积累做准备)

找出文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设计以“读”“议”为主线,步步深入,把课堂时间充分让给学生,既注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板书】

这一板书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在简明扼要的箭头及提示中让学生明了文中明、暗两条线索,通过读议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很容易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当然,我的设计中还存在着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课文背景: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特别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本文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选编意图:

《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阻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这也就是对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由于本文的特殊背景,加上教材意图及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只有充分注意并努力体现其工具性、人文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多方位的统一、整合,才能挖掘出本文的精髓,承载新课程的理念,挥发出语文课堂应有的底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抓住课文的叙述和描写感悟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深化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感受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的扭力。

三、教学设计及意图说明:

(一)立足人文,激情引趣

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几条歇后语,

出示歇后语: 东吴招亲—— 张飞吃豆芽—— 刘备借荆州—— 关公面前耍大刀——

让学生试着猜猜后半部分。并说说几条歇后语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导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游传》并称四大名著,长期以来,不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产生了许多三国歇后语、三国成语对联等。大家喜欢三国故事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

【从生活出发,从原著出发,使课文的教学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自然引入,又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题质疑,以疑导读。

提问:在这四个字中,哪个字是中心?(借)

围绕这个字,你对文章的内容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谁“借”?为什么“惜”?怎样“借”?“借”到没有?

【以课题为辐射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概要,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边的阅读明确了目的`。】

(三)略读课文,了解梗概。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弄清课文故事梗概,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技巧。】

(四)读悟结合,品评人物

1、解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

【以“体会人物特点”的形式分析课文,从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文本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学的多维目标归于一统,更明确、更宽泛、更人文化,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思想留有较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发掘教材的内涵,使之更富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格局,激活整个教学的过程。】

2、集体交流,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集体交流通过阅读感悟到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叙述描写出发,对人物的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言出有据”。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评价,要着眼于借箭前后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多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联系自己课外了解、积累的《三国演义》故事来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独立阅读并形成自己见解的过程就是学生独自与文本对话、并对文本进行检索、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完整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了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进行外化的过程,学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之进行辨析、判断、吸纳的过程,既充分体现自主性,又实现相互间的互助与共享,还变单向性交流为多向性交流,优化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3、感情朗读,品味人物特点。

选择你感受深刻的章节、段落或对人物的描写,采取不同的形式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质量。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经过学生深入探讨,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已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实现了情感的 “内化”“吸收”的过程,朗读则是对己理解的思想内容的“外化”“升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也就是“在读中悟”和“以悟促读”的有机结合。]

(五)拓展延伸,回归人文。

1、有借必有还,“借”的箭到底有没有还,怎样还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利用课外时间读《三国》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关《三国》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 “寻找生活中的《三国》”主题活动,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 。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文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小结:看来诸葛亮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二)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他还了解哪些人呢?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我真比不上他!

识人心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

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7

【学习课标析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2、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3、体验学习法:

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能力谈学法】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多,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既有兴趣,也提高能力。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课标说程序】

本课共安排六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让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关于《三国演义》的书,欣赏一些电影、电视,初步感知三国故事。

2、师生共同搜集一些三国时期的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为学文打下基础。

二、交流资料,疏通障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读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调动起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老师适机补充,并在黑板上板画三国魏、蜀、吴对峙的草图,让学生感性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情况,扫除一些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比较长,但还是要留相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读,形式可以是多样,自读、齐读、小组间互读、评读等。

2、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外埋下铺垫。

四、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课文的层次理清后,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深一层的内涵了,这个环节,我拟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完成,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

2、诸葛亮为什么会轻松的答应周瑜的要求,并自愿下军令状?

3、诸葛亮是怎样借箭成功的?

4、从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观点阐述、补充、辩解、甚至是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全力当好学生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的点拨,适机的补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尤其是对第三、四题更要挖掘好课文中藏而不露的内容。

五、复述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复述课文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拓展。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评论。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复述,如讲个故事和同学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

六、课后延伸

学习课文后,学生对古典文学可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名著,在晨会课或班会课时开设一个故事会或读书会,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他们的阅读行为。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欣然接受

下军令状

做好准备神机妙算

雾里借箭

如数交付

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忌妒。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生将开始接触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改编自《三国演义》,这个片段故事精彩,人物形象突出,学习本课,能让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两个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课文语言是现代文,对于学生初步接触四大古典名著来说,难度适宜,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了解故事情节。

2.拓展阅读法

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三国演义》以及作者罗贯中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名著《三国演义》。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指导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是来自《三国演义》,提起这本书,你最先想到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妒 忌 曹 督 委 鲁 遮 寨 擂 呐 插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提示易错:“曹、督、鲁”下边部分不要多写一横或少写一横。

三、再读课文,了解起因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相关资料。

2.理解题目,想一想,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关注“借”的前因后果。

3.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前因。

4.读第2-5自然段,讨论交流周瑜的真正目的、诸葛亮不拆穿的原因。

5.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了借箭的起因,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默读第6-10自然段,找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说出理由。

1.知天时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鲁肃与诸葛亮的反应、心情。

“第一天,不见……请到船里。”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2.懂地利。算准借箭的距离、懂得两面受箭保持平衡、算准顺风顺水而回。

3.识人心。了解鲁肃、曹操的性格,算准时机。

4.字句斟酌,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

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做事想要成功,都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算准了天时,地理条件也对他有利,又看准了人心,这样的神机妙算,怎么会不成功呢!

三、总结对比,扩展文本

1.速度全文,说说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

2.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精通天文地理,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3.用四字词语形容故事中的人物。

4.课件展示赞美诸葛亮的诗,学生自由说说关于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故事。出示真实历史,培养辩证思维。

5.读读阅读链接,体会白话文字的不同。

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使周瑜自叹不如,突出表现了诸葛亮接触的才干。

板书设计: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经过→神机妙算:天时、地利、人心

结果→周瑜长叹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一)说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引入新课

2、设境质疑,触发探究。

3、出示专题,重点探究。

4、巧问设疑,深化探究。

5、总结课文,疑难探究。

6、课外扮演,拓展延伸。

(一)复习课文,引入新课。复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引述新课。

(二)设境质疑,触发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老师设境:

让学生猜一猜,困扰老师的是文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读文,猜问题。(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出示专题,重点探究。(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老师公布心中困扰的那个问题,并用课件显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专题: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这个问题有关,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

3、教师用课件出示回答问题格式汇报形式:我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

4、在学生汇报回答时,老师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有计谋等方面。

品读感悟语段一:

诸葛亮说:

“……不过这事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用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品读感悟语段二: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驽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品读感悟语段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清。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品读感悟语段四: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设计意图:

1、出示专题探究是本节阅读课的关键,我用课件出示困扰心中的那个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确立本节课重点探究专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第二,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它的答案是多元的,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第四,它是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2、在学生合作探究专题的过程中,老师深入课堂巡视、点拨,以及要求学生按照定规则来交流汇报,这些指导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研究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

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适度出示重点语段课件,让学生品读感悟,进一步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1、老师设疑:

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时,只有一处提示语的中间用了一个修饰限制的词语,那就是一个笑字,请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2、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同时,用课件出示回答格式:

“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性格),这是一种――的笑。

3、师小结,相机引出第二个问题:

周瑜倒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4、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意图:

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和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启发点拨,以便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加准确,并相机进行思想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探究的效果。

(五)回顾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1、师总结本文学习方法。

2、师引导学生提出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帮助释疑。

(六)课外排演,拓展延伸:

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特别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

接受任务诸葛亮知天文

借箭准备识地理

草船借箭神机妙算熟人心

如期交箭有计谋

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

(6)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说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采用“启发式”、“导读法”和“实物演示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十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出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

四、说板书设计

造箭草船借箭交箭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懂天文

不敢出兵知人心

驶回南岸

顺风顺水晓地理

妒忌(因)叹服(果)

五、说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所以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再根据本课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学习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