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2W 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 “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前置性学习。

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 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马的文字图片,师引导:你看出什么了?(约1分钟)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同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约5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屏显)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内容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内容)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三、班级交流展示1:走进文本(约24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设计理念 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内容,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预设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内容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全班讨论〖学情预设 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况,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不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 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能力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内容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 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四、班级交流展示2:走进生活(12分钟)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内容,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知道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内容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老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 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老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己适应环境,发挥潜能 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五、小结:

学生展示背诵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名句、哲理句…(约2分钟)

设计理念 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六、作业:

请根据文言文考点设计一份试题。在下节课交流探讨。(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约1分钟)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我个人认为本文的学习是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因此本人试着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基于以上的认识,同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时,应具有以下两点教学理念和三点教学原则:

1、文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开发和利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教学活动空间,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使文本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问题,随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处世、如何做人。在对文本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和推敲,关注文本透射出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内涵。

2、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师生间、生生间要进行平等对话,共同交换知识信息,形成教学活动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有效度,达成教学目标。

也应具有以下三个原则:

1、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要让学生能学、会学、乐学,整个课堂要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独台演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到学习的真实状态之中,时刻关注和调控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活动的广度、活动的时间、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品质、认知水平和参与效果,要让学生置身于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学得真实、学得透彻!

2、有效的学习方法:“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做知识的呈现和展示,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经历,做到与文本、与作者、与主人公等进行倾听与对话,把课文读薄,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深刻化,有效地促成学生思维的激活与跃动,从而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现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科学的教学程序:教学程序的设定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运用语用学和信息学的原理,指导学生养成有效地摄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学程序的设计要注意程序的层递性和实践性,课堂教学形式的活动化和生活化,体现学生中心论的教学原则。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课文信息,领悟作者对两幅不同雪景的描绘精妙之处。

2、方法和过程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品味作品语言,感悟作品意境及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一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二是本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三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现状。

鉴于前面的分析,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情境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学过的有关雪的诗句引入,要求学生浅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指导,特别选出几句,如“忽如一夜色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等等,分析出诗人在雪景的描述中蕴含了对雪景的赞颂、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残酷无情的战斗生活等,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处境,不同文化层次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进而过渡到鲁迅的《雪》,以期透过本文的学习来深刻感受作者深邃的内心世界!!

2、构思意境: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听课文录音或是叫学生朗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去体会和感受课文中所展示的画面。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圈出疑难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一些提炼,把北方的雪的场景与南方的雪的场景形成对比,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中把握文本的内容。

3、寓意剖析:对文本中的圈点勾画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意境和自身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经历,仔细研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雪景以及作者在雪景中所寄寓的思想。主要以以下两个问题作为统揽:

①作者描绘的两幅雪景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字词概括。

②作者在这两幅雪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教师在学生讨论、明确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点拨:如:江南的雪景,主要反映了作者儿时生活的留念与向往,也表现出了作者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朔方的雪景,主要作者那种桀骜不驯的风格以及那种不畏艰险,永不停息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4、互动质疑: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的重要语段或语句,并且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或品味推敲重要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

让学生在对文章的主题有所了解的前提下,对文章中的优美的句子,重点词语和语段,进行评析,特别是对方文章中心名的分析和理解。比如:文中小孩塑雪罗汉的动作和神情;江南雪景的形态比喻;文章结尾中心句的理解等等。

5、心得交流:是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将课文与自然、社会、人生联系起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获得人文上的有益启示。

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让学生根据理解感悟人生,教师可以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等等诗句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习那种积极向上的人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

A、预习课文的方法。

B、朗读文章的方法。

C、质疑的方法。

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

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

(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

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

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爱因斯坦说: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

(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分)(总)(分)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图画美,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主)(特点)(次)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顺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本人选择了孔子的《大道之行也》一文。现就本课的有关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文本

这篇文言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文章紧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这就是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两个概念。“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温故知新,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理解新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让人无限憧憬,那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实它只不过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社会的关爱。

理清文章的思路对理解“大同”含义很关键,文章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本文文字不多,全文只有107个字。文短意丰,把人们追求和奋斗千百年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交待得明白、清晰。句式整齐,适合朗读。

二、说思路

⒈说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是能力目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是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⒉说重难点: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通过知识的迁移来突破学生对“大同”社会的理解。联系《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⒊说教法:

一是朗读法。教师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二是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是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学过程

⒋说学法

一是指导朗读。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计划文本朗读10次。

二是指导运用教材和工具书处理字词。即①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③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④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⑤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⑥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三是指导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的层次,即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四是指导理解什么是大同思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等问题。

三、说过程

⒈导入新课。(2分钟)

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5分钟)

一读课文,听一听,朗读节奏。⑴视频朗读,体会朗读停顿。⑵教师范读课,学生勾画生字词。⑶学生自读,注意文中停顿。⑷学生朗读,试着背诵。

二读课文,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完成练习。

三读课文,理一理文章层次。(第一层:总领全文。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

四读课文,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3分钟)

⒊合作探究,大同思想。(8分钟)

五读课文,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5分钟)

六读课文,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3分钟)

⒋七读课文,体验反思,互动释疑。(7分钟)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⒌总结存储,课外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怪哉》一文与课文比较阅读,期望借此拓展学生的视野。不过这个环节我打算留给学生课外去落实。

⒍课堂小结。以此来激励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从军事的角度我认为:战场是瞬息万变的,课堂也是瞬息万变,因为是战争和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学情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前提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再好的教学案需要是实战检验才可以判定它的优劣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我们在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之时,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奇人轶事又何尝不值得去大写一番呢?

在本课中,我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学习人物速写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巧点拔重创造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所谓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法: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

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

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趣法”“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下面就是我实施的具体步骤

一、导入: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知识目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三、落实目标

1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许是新课改中许多教师不屑一顾大局事情,但我不愿意在字词难点都没有越过时,对课文作无畏的引申和发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回避了一般的复述情节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由于我任教的班级是普九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要他们复述可能会啰啰嗦嗦,抓不住要点,在填空的过程中适时点拔出复述故事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略去经过。

填空:()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人称(),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徒弟()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分析情节,导演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把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实施新课标之初是走过这个弯路的,结果学生课后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取指导分析法。首先从整体感知中启发学生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我事先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答案,他们会很轻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时着黑装标准严派头足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会遗漏“手艺绝”这一基本奇特之处,因此,我预先设计了启发;“如果‘刷子李’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还是靠什么使他名声远播?”这一启发,学生会恍然大悟,找出“手艺绝”这一特点。

屏幕上打出一个大的“奇”字,围绕“奇”字周围的便是学生找出的有关奇在何处的答案。对情节的分析是重点,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设计导演了一场课本剧,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我充当旁白的角色,以驾驭整个表演过程,同时配一段音乐,营造表演的氛围。在演中启发点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人物形象。学生参与准备和活动的也许会偏长,可能会影响到本堂课目标的完成,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其实就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因为要直奔预设目的,就让“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使学生乐此不疲,也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在撞击中往往会闪现灵感的“火花”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表演高潮过后,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课文精华。提问:在故事结束时,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与课文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估计学生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依旧采取点拔法,启发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得出“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再步步紧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残酷的,作为一名普九班的学生,也许大多数人就处在“劣汰”的形势之下,我们该怎样来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呢?在这里,我设计了自己的“表情术语”:满怀深情,满脸真诚,力求与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引起他们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

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4)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品佳句,学写法。

品佳句仍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品味。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典型的句子,配乐朗读,赏析,让文学,音乐,朗诵交融一体,从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学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学生合作讨论提炼出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这不象品佳句那一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

讨论结果应引导到:A语言采用方言,幽默传神。B情节起伏,叙事一波三折。C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老师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作为人物速写的主人公,模拟本文的写作方法,在示范中点拔学生的灵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附后)

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速写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奇特之处。

(四)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更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写的就是她从童年到青年的各种雨天情趣。读这篇作品,尤其要品味那些饱含情感的故事、细节,诸如逃避功课、希望谷子霉变等“坏心思”的独特趣味与美感。文章以“雨”为外线,以“思乡”为内线,尽情倾诉真挚而热烈的情感,记述了童年的梦痕,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渗透着现实的况味,无不饱含着作者“水是故乡甜”的怀旧思乡之情。作者为什么说《下雨天,真好》?因为下雨天总能把“我”带到另一处所,远离纷扰的世界,在宁静中回忆自己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体味到人间真情的融恰,可以过得悠哉自在有情趣。下雨天也使“我”在蓦然回首感到人事的变迁和远离家乡的怅然。作者从真善美的角度去写童年时光,比如对父亲、母亲、阿荣伯的描写都写得亲切美好。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人之间的善和一种怅然的美。叙述平谈朴实、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流溢着淡淡的诗韵。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如文中对港诗的引用,风趣的语言的插入等。

二、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那么理解文章的主旨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将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

1、住文眼,梳理文章结构

2、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

3、体会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及传统的中庸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突破重难点,就需要师生合作与研讨,所以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确立为:

1、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合作中领悟文章主旨

3、强调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这篇文章除了赞颂伟大的母爱外,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人之间的善和一种怅然的美,这种美是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美。因此我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为:

1、学习用母亲慈善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与物

2、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

 三、说重难点

作者以“雨”为外线,以“思乡”为内线,写了她从童年到青年的各种雨天情趣。学习时尤其要品味那些饱含情感的故事、细节,诸如逃避功课、希望谷子霉变等“坏心思”的独特趣味与美感,才能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在怀旧思乡中体现的人之间的善和一种怅然的美。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掌握文章结构特点;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味作者怀旧抒怀中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讴歌。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运用“阅读、赏析、讨论、感悟”的形式,在学生个人速读、赏析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相结合,最后学生再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体会,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怀旧思乡背后的真善美。

 四、说教法及教

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深入理解主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要注重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生活、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引导、合作讨论、探究交流法”让生生、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发现、构建课堂模式。教具注重了资源的整合,将图片、文本及音视频整合与一体,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导学达标

(一)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介绍作者

(三)字词检测,落实基础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一)与课文对话——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思考:

1、作者为什么认为“下雨天,真好”?

2、作者说:“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试从课文中找出“雨珠的链子”和那些“好时光”。

(学生先速读课文,完成自主评估作业,然后各抒己见。)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找出蕴涵文章主旨,表现雨天情趣的句子,进而抓住文眼“好”来梳理文章结构。

(二)与同学对话——深入学习,合作探究

1、“我”和母亲对下雨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这些小孩子的“坏心思”(例如多次逃课、希望霉变的谷子越多越好)津津乐道写进文章呢?

2、从文中所记述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性情慈善?

3、作者对下雨天的感觉是不是始终不变呢?她为什么会说“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逃避功课、希望谷子霉变等“坏心思”中的独特童真童趣,母亲身上体现出的善,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流溢的人事的变迁和远离家乡的怅然美。

(三)走出课文——与生活对话

请说说你自己关于雨天的趣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生活

(四)跨越空间——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艺术家对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请学生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或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文学底蕴。

四、请学生对照板书梳理文章结构,阐述文章主旨,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长征节选》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八年级收册语文按内容分类编排,第一单元的重点是了解经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各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介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重点定为: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基本的情节结构。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把本课难点定为:

1、感受经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目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新理念。我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块是导课,在导课时我是采用引导启发式,先引导他们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然后启发他们回想有关长征的其它体裁的文章节,继而导入这部文学作品。

第二块是探究新知,在这块里,我主要采用的是交路导学法和课堂讨论。即我教学生学习第一部分,然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分小组讨论着学习剩下的三部分,然后汇报交流。通过讨论能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结精神。

第三块是课外延伸。在这部分里,我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分角色表演,二是长征艺展;三是小练笔。分角色表演能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零距离的感受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长征艺展是让学生讲有关长征的故事。唱有关长征的歌曲待来发扬长征精神。小练笔不仅培养学生快速描写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知识及时回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教学《长征》节选的总体思路。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尊敬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我的说课分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设计,这六部分都依托我研究的课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说明,我研究的阶段成果是教学基本模式:“全面自读——方法指导——课堂检查——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成果鼓励——师生反省”。

  一.教材分析

我对教材的把握:《中国石拱桥》选自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写的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文章的内容的感知可以在“全面自读”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完成,目的是转变学生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

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要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明确说明文常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也就是“方法指导”环节。

标: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周密的特点;了解本文说明顺序。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二.学情分析

我对学生的分析:初二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发展逐渐成熟,思维活跃,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要他们说出抓住怎样的特征来介绍事物的不难,但是在前面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说明文,要他们理清说明顺序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有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自豪感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和思辨能力。根据这一思想,我采取以读促教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步骤

生学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复杂过程中循循善诱,强调要把教师的“给予”有机地转化为学生自主的“习得”。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为:巧设悬念入新课、自主加语明对象、自主对比理特征、自主梳理明方法、自主赏桥思原因五个环节。

(一)、巧设悬念入新课

导入要紧扣课文的主题,使学生在短时间里知道今天课堂要学什么,也就是给学生学习定下一个方向。

老师板书:今天我们共同走近一种特殊的路:桥 、 拱桥 、 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这一环节学生的感受是:名词前加的限定词语越多,说明对象就越具体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为了准确科学的说明对象,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像“弧形、暴涨”等,这个环节来检查预习情况。“课堂检查”环节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二)、自主加语明对象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更好的体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来体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遵循了先整体后局部的审美规律。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给3分钟时间思考、准备。对题目加定语。尽量对所添加的内容能用课文里的句子作一点解释。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在于通过“方法引导”,使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更要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并能逐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提供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我会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思考状态,接受学生的询问,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预测:

学生可能添加的定语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丽而坚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绝伦的……

有优良传统的……

多姿多样的……

这样就可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更加明确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自主对比理特征

为更具体细致的感知中国石桥拱的特征,落实好知识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自主合作”环节:

课文中举了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能否理解为中国石拱桥只有这两种形式?

设计这个环节是因为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导下逐渐形成的。 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值得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要求:引用课文里的句子作根据回答问题。

明确:这样说是不能的。课文里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

因为这两座桥最著名。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特点。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代表性。

因为这两座桥集中了中国石拱桥的一些特征。

因为这两座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逐一引导他们弄明白他们的分析是否正确;重点引导学生研究这两座桥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征”。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必须都要介绍,才能说明得全面、准确。

在此基础上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由主到次,由一般到个别。

(四)、自主梳理明方法

为更清晰明了的感知中国石桥拱的特征,落实好能力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 “成果鼓励”环节:

中国石拱桥的共性: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赵州桥、卢构桥体现了这些特征?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强化学法指导课的重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身的指导性、引导性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是:

摹状貌: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做引用: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周密性。

石拱桥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我国的几乎到处都有。(“几乎”一词,去掉行吗?)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主要”一词,去掉行吗?)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在当时”一词,去掉行吗?)……

(五)、自主赏桥思原因

为更好的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反省”环节:

采用多媒体播放中国比较有特色的桥,让学生牢牢记住其原因。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还在于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学生挺起胸膛走路,满怀信心做学问。

以上的教学五个步骤紧扣课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成果是教学基本模式:“全面自读——方法指导——课堂检查——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成果鼓励——师生反省”。七个环节进行,其中可能会有偏颇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

本着实用,简洁美观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性、严谨性、周密性

  七.时间安排

(1) 巧设悬念入新课 约2分钟

(2)自主加语明对象 约10分钟

(3) 自主对比理特征 约15分钟

(4) 自主梳理明方法 约10分钟

(5) 自主赏桥思原因 约3分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说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这篇说明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但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列数字。根据需要,有时用确切的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有时用约数,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二、说学生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经历了小学六年和中学一年的莽撞之后,思想开始发展成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有些事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的满足,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造成他们在性格上既有活跃的一面,也有内敛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套较宽松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本课基本的文学常识。

②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③难点:分析作者在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好处。

2、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1、授之以“渔”,排除学习障碍

本篇文章作为初二学生接触说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说明文入门的指导工作。因此在正式学习之前,应带领学生再熟悉有关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包括:①说明文的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②说明文的分类、(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文)③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周密)。④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等。重点强调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即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我认为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好像公式和定理一样,有了它们学生在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在分析课文时重点以赵州桥为例,从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为学生做出范例;有关卢沟桥的部分让学生推选代表上台讲解。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公式”去分析问题。

2、针对难点,分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

将全班同学分成2组,一组同学寻找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另一组同学寻找作者在说明卢沟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运用的妙处,看哪组同学能够找得全,说的好。

这样做可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

3、归类分析,误读比较,启发思考,突破重点

针对本科的教学重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设计采用归类分析法和误读比较法进行分析:归类分析法就是将本课出现的一些带有表示估计、限制、程度词语的句子归纳起来,让学生通过归类分析明确只有用最准确的语言对说明对象作精确的说明,才能使读者对事物有明晰准确的印象(此环节的训练题可以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以增强直观性)。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桥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同学能到黑板上给我画下来你印象当中的桥?(生到黑板画桥,由此引入本课)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多媒体图片演示赵州桥。

预习检查:根据教学目标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己讲授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一环节可用多媒体检测)

课文导读:(多媒体投影导读目标,学生依照目标朗读课文,讨论作答)

1、了解对象:说明了什么事物?

2、抓住特征:说明的对象具有哪些特点?

3、品味语言:语言有什么特点?

通过朗读训练,结合导读目标,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初步领会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合作探究:

1、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石拱桥有很多,文章为什么只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作者分别从那些方面为我们这两座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举例子、列数字)

打比方

就是通过比喻进行说明。文中对石拱桥的比喻很多,集中起来,是比作两种事物:一是虹,二是弓。这两种事物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受,又便于对石拱桥在建筑上的特点给予形象的说明。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举事例

就是举出典型事例来进行说明。如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就举了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这四个典型的例子。概括介绍旅人桥和长虹大桥,这是纵向说明,既说明我国石拱桥悠久的历史,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说明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赞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文章着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是横向说明,赵州桥是单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文章列举的四座桥很有代表性,有略写、有详写,详略得当,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全貌。运用举例说明,一定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代表性,切不可用个别事实、偶然现象来代表一般,代表必然。

列数字

就是用准确的数字来进行说明。比如对赵州桥存在的时间、长度、宽度、拱圈的道数等都用了具体数字。有概数、有确数,能收到很好的说明效果,如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用了“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作比较

就是用与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说明。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坚固时,讲到“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是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

引用

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来进行说明。文中有“泛引”,如文章开头引用我国诗人比喻石拱桥的种种用语。“卧虹”“飞虹”等,这样反复比喻,既给人有关知识,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之中,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加深人们对石拱桥形式优美的印象。又有“特引”,如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赞语“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为了说明赵州桥构造的奇特;引用唐朝张(卓)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还引用意大利人马可渡罗的赞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的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上述的说明方法学生都能找的差不多,但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找不到,在这里需要教师强调。

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