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8W 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

本课使学生在平常的口算练习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 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

口算一组:

142=7 56080=7

14020=7 5600800=7

28040=7

观察这组算式,

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 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

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

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三)反馈练习,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习。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 (484)(124)

② (485)(125)

③ (483)(123)

④ (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

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说课稿 篇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只有在了解周期表的结构之后,才有基础来学习周期律。本节我打算用4个课时来讲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知识技能目标: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③.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教材的重、难点:重点、难点

基于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第I主族,卤族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难点:元素的性质、在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说学法指导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本节课的基本结论较多,要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发现和探索,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过程主要是:

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目前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应如何排列?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位科学家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引出元素周期表)

2、设疑诱思,自主探究。请同学们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同学注意分析,原子结构和原子系数有什么关系?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位置有什么必然关系?然后引导同学们总结出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3、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第4~5页后,归纳总结周期和族的相关概念。特别强调如何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写法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动手数、用眼看、动脑记、形成印象。

第二部分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课本以碱金属元素、卤族为代表、主要是以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和图表引导学生对比实验、分析推断总结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体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化学观点。

卤族元素:1、新课的引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碱金属元素在性质上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提出一个疑问“是不是同族非金属元素之间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2、结合第7页的学与问根据卤素原子结构讨论推测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相似性与递变性。3、卤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卤素单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氯气来引导学生推测其他卤素所具有的性质,然后通过课本第八页的卤素与氢气、实验1-1来总结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第三部分介绍核素,首先先复习初中所学的原子结构,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哪种微粒?【引出】质量数的概念及算法: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进而引出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出其质子数,左上角标出质量数A ZX的表示方法然后以H的三种原子为例,让学生归纳总结异同,引出核素及同位素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用集合的图形形象的表示出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能更清晰的辨析这几个概念,最后通过有关同位素应用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核素的概念。

以上是我对《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想和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说理念】

本节课设计采用板块式,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说流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课外拓展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五、课外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一、走出困惑

新课标的实施如春风般地吹遍全国大地,我们沐浴在这春风里,感受到清新的气息,也带来了困惑。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把握学科教学的松弛度?许多制度的条框还是束缚着老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师生带来一个广阔的空间,成为课改的突破口。

我们学校有幸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材的编写、参与探索这一学材的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对每一个主题的选择与确定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选编的内容都必定要符合学生本人、社会与自然的密切整合,每个主题几乎都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科学、人际交往等领域。如《老师,您好!》的编写目的是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的创造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我们在编写与使用中慢慢地清晰起来。

同时,本着发扬“为了让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的新课标精神,根据本校的德育特色,结合新世纪德育创新,增强德育教育的体验性、实效性,我们拟编写一套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材,根据年级特点形成系列,并且融入家长学校的内容,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用的校本教材,参考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体验教育。

下面,我校选取校本教材综合实践精品课《我的爸爸妈妈》作说课展示。此课是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老师,您好!》一课主题的延伸,同样通过情感体验,以情晓理、以情动人。

  二、《我的爸爸妈妈》设计总体思路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涉及到“人”的内容最难设计,因为情感的体验不是光靠收集资料、做做游戏就能实现的,它必须触动人的心灵,震撼人的思想。因此,在设计关于父母亲情的《我的爸爸妈妈》这个活动时,我们力求在体验、感悟上下工夫。“细微之处见真情”,我们发掘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细节,与学生真心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学会感恩。

(一) 观察了解,作好铺垫

汇报课之前,教师布置了三年(2)班学生三项任务:

1、跟随父母到他们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

2、坚持每天做一件家务事;

3、亲手做一份礼物给父母。

(二) 真情互动,爱的交流

学校邀请了三(2)班的家长参加汇报课,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积极参与,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

1、利用相片简介父母的特点、工作状况。

2、调查学生坚持做家务情况。(调查结果只有两个同学坚持)

体验:父母为孩子们付出了九年的心血,每天重复地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孩子们坚持一个月的家务都那么难,可想而知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使他们坚持了艰辛的岁月。

3.分别向家长、学生了解他们是否知道对方的生日。(调查结果是父母全部都举手,但学生举手的了了无几。)

体验:了解出生日是父母亲的受难日,要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他们含辛茹苦地抚养自己成长。

4.做个游戏看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了解有多少。

体验:互动的游戏环节让家长和学生都体会到要多观察、多关心对方的事情,了解除学习(工作)外的其他生活习性。

5.老师选取了两个分别关于父亲、母亲的感人故事和大家分享。

体验: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为孩子牺牲了许多时间、娱乐、事业甚至生命,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吗?或许那两个故事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每一个父母付出的程度都不同,我们应该记住生活的点点滴滴,那里充满了父母对我们的爱。

6.老师大胆地用自己真实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老师把自己写给已经去世母亲的信拿给大家看时,真情所致,在场所有的人都落泪了。)

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能体会父母的爱,趁他们健在给予真心的感谢和回报吧,孩子的乖巧、懂事就是给父母最大的安慰。

7.赠送自己做的礼物给到场的家长。

(场面非常热闹、感人,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流下了热泪。)

(三)平等交流,心灵对话

在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把握好。要想学生产生共鸣,自然流露感情,老师必须以朋友的角色与他们平等、真心地交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抓住细节,在关键处适时点拨,师生的全情投入使实践课产生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1、在揭示课题时,老师先贴出涂粉红色的“妈妈”两字,然后说自己觉得“妈妈应该是漂亮、温柔、勤劳的”,你们心目中觉得妈妈是怎样的,想用什么颜色代表“妈妈”。接着“爸爸”两字是棕色的,你们猜老师为什么选棕色?最后才出现“我的”两字,揭示了整个主题。通过这样如做游戏般的交流,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畅所欲言,也为第一个环节打下基础。

2、在讲故事时,老师用充满感情的语气,沉重的心情去演绎故事,让学生陷入沉思,感受父母的伟大,领悟孝道的内涵。老师还敢用自己的真实故事与学生们分享,当她展示出自己孩子稚嫩的礼物时,学生们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当她讲到妈妈离去的遗憾,孩子们静静的。老师知道,他们之间的心是相通的。

3、在学生送礼物的环节,老师播放《念亲恩》《懂你》等歌曲,增加了感情的渲染,使活动达到高潮。

这节课是在眼泪和感悟中结束的。下课后还有学生趴在书桌上哭,家长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个感人至深的场面至今仍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铭记于心。家长们很有感触地说:“这种课让学生增加了亲身体会,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并且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刚刚作文起步的三年级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读来感人肺腑。我们觉得,因为这个选题接近学生生活、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和亲身体会的,所以他们乐于参与课堂学习,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没有口号、没有造作。

通过活动,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体会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真情,懂得孝顺父母。而家长也在这过程中知道孩子的心声,更明白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由于执教者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通过巧妙的设计、有效的指导、真情的付出,使这节课取得显著的效果。

注:此课在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广州实验区交流研讨会上作说课展示

说课稿 篇5

《马的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明确、集中,但涉及的问题太多,所以围绕活动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选择,确定了六个活动项目:

1、沿坡讨源,见字见马。

2、悠悠岁月,浓浓马情。

3、走进诗的海洋,找寻马的足迹。

4、唇枪舌战。

5、自由畅想。

6、与马共舞。

借本次活动激发学生对马的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为此确定了本次活动课的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激发和培养关爱动物和崇尚真知的情感。

2、探寻“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有关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一般问题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动重点]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若要每个学生每一项活动都参与,耗时太多。因此在活动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与马有关的字词、俗语、谚语、歇后语、诗词、故事、传说等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并能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展示成果。

  (二)活动过程

由学生组织进行,主要是利用汇报、游戏、评述、演唱等各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首先,主要是借助交流以“马”字为主的字、成语、俗语、歇后语等,了解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对与马有关的诸多知识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收集,并能对该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意识,因其涉及的面较多,所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不同角度进入文化世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其次,是由学生自行收集与马有关的诗词,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是让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材料作为展示成果进行交流,并针对话题中的两个议题进行探讨,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思辨问题,崇尚真知的能力。

然后是艺术作品展示,让学生用其自己的方式再现他们心中的“马”,由前面的侧重于对“马”的理性的探讨转为侧重于情感体验与审美观照。展示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说课稿 篇6

我设计教学的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中的《加法的练习》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学完加法的初步认识之后设计的一个练习片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入学才三个多星期,加法的学习稍有不周学生就会形成不确切甚至模糊的概念,为后继学习产生负作用。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都以直观表象为主,他们好奇、好玩、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较易分散。所以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练习,加强练习的趣味性,进一步渗透加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智能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3、发现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体验加法与生活的联系。

4、结合内容渗透集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我所设计的练习第一个环节是:听歌曲,找出歌曲里包含的加法算式。小朋友都是喜欢唱唱跳跳的,根据这个特点,我设计了这个练习,这个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根据自己画的图画列加法算式。小朋友们都是喜欢画画的,看着自己的画来列加法算式比较直观,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其中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学生原有经验和亲身体验的积累基础,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捕捉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学会合作、表达与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三个环节,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加法就在身边,发现并提出加法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听歌曲,找出歌曲里包含的加法算式。

(1)师: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听歌啦,老师放一首歌你们想不想听?

(2)播放歌曲《四只小鸟》(听歌)

(3)提问这首歌能列一道怎样的算式?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最快回答老师的问题。

(4)生答。(1+4=5)(板书)

(5)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说得对不对?喜欢唱歌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播放歌曲动画)他说得对不对?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进行加法的练习。(出示课题:加法的练习)

第二环节:看自己画的图画列加法算式。

1、(出示课件蜜蜂图)请小朋友们看这幅图,你能看着图列出多少道算式?(2+3=5)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算式是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的?(电脑演示)还有其它的列法吗?(1+4=5、3+2=5、4+1=5)小朋友们真棒!

(在这里学生说列法,教师提问是把哪部分和哪部分合起来,并即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集合图来表示,渗透集合的思想,鼓励算法多样化,不同的算法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

2、(展示学生画)师:这是小朋友们在课后画的图画,你们能看着这张图画说说图意列出算式来吗?(生: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教师用手势比划)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谁能把刚才小朋友说的那些话完整地说出来?(板书:2+3=5)(教师用手势表示,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师:同学们都画了一些漂亮的图画,请你们把它拿出来,在小组里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再把算式写在上面,看看能列多少道算式。

4、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体现合作精神。教师在这过程中要关注中下生。每个小组要由组长分好工,谁负责汇报,谁负责写算式。小组成员要在小组里充分交流,力求每个同学都能正确说出图意,列出算式。叙述图意时,教师要求学生能正确捕捉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的能力及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表达的习惯。)

5、汇报。(投影显示)

把学生的画和算法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理解同学所说的话的意思,提出不同的意见。

第三环节: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与加法有关的问题。谁能说说你发现了哪些加法问题?(学生说,教师边板书算式)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用丰富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要注意引导打开学生思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例如:今天我买铅笔用去2元,买胶擦用去2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天上有5朵白云,又飘来3朵白云,一共有多少朵?

工字有3笔,人字有2笔,一共有多少笔?

我的笔盒有3支铅笔,又削了2支放进去,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奶奶种了5棵白菜,又种了3棵,一共种了多少棵白菜?

以上是我的关于《加法的练习》教学片断的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