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800字大纲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800字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3W 次

导语:《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1999年的剧情片,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拍摄。该片使用一班非专业演员制作一出像纪录片的电影,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800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现在想起《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心中还是有些泛酸。记得这部影片在小学时候曾被巡回放映过,当时自己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对里面故事情节所反映的社会教育问题还不大了解。那感人、催人泪下的情节还是深深地埋我的脑海中,“张慧科,你在那里?我已经找了你三天了,你快回来吧!”这是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女主人公魏敏芝在电视台面对镜头含着泪珠说的一句话,而此时在电视机前,她的学生张慧科也是泪流满面,当我看到这一段镜头时禁不住潸然泪下,现在也是如此。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艺术视觉,切合现实,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教育弊端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其中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农村经济落后,教育设施差,辍学儿童流入社会各个阶层。说真的,看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部电影讲述了发生在一个贫困山区学校里的故事,故事情节以主人公魏敏芝和学生张慧科之间的各种情节展开,影片的主旨也是围绕这逐步表现出来的。

该片的主要剧情就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四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先让她凑合一个月等你回来再说。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人海里的寻找……

影片中的主人公魏敏芝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代课教师,但她从每个情节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值得现在的我们去借鉴,去学习。片中最为印象深的就是魏敏芝孤身一人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城里找学生张慧科。她没有忘记高老师临走时对她的叮嘱,为了不使学生少一个,她努力在人人茫海中寻找张慧科,在车站待过,在街上睡过,为了充饥喝水龙头流出的凉水,那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的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呼唤——不管前面有多大困难,只要坚定心中那永恒的信念,便只顾风雨兼程。她那种执着,那种坚持,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那股犟劲,把自己生命的能量发挥到极致来实现自己心中的信念,是现在的我们所缺乏的,所没有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一个都不能少,多么简单的字眼呀,如今又有谁能坚持比这还小的信念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告诉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成了某些精神空虚得人的借口,他们每天过着物质高于一切的生活,将精神建设抛之脑后,却不知道自己有了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悲哀头脑,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英语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not one less》,老师讲译成中文叫《一个都不能少》。当时读了感觉挺感动的,但故事主人公叫谁却忘记了。许多年后的今天,在网上看央视崔永元主持的节目《小崔说事》采访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代课教师魏敏芝的扮演者魏敏芝后,才在网上找到该电影又看了几遍。就电影的故事情节及拍摄效果方面,我一无所知更不敢做任何的评价,但就几个特别的镜头对我颇有感触,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说说城里有什么好的?”“城里有摆这摆那的,比这里好多了。”主演之一的张慧科在接受采访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还充满着笑容。“城里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就是我去要饭,印象最深。”当他说这句话时一脸的凝重表情。“城里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去要饭,印象最深”,这就是美丽的城市留给一个第一次进城的农村孩子最深的印象,不知道那种感觉会在他心里停留多久?同样作为偏远山村长大的我,从整个电影中不知一次的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汽车售票员、电视台台上、电视台接待员、饭店老板……我时常在想,如果张慧科碰不到饭店老板,魏敏芝遇不到那么好的电视台台长,故事将会怎样发展?虽然是电影不乏虚构的成分,但我却感同深受。()同样,当来自农村的魏敏芝(演员)谈到她当时的学生现在的状况时说在照顾孩子。是的,她们的人生早就是被命运安排好的,长到一定的年龄便早早结婚生子,照顾孩子,干繁重的家务活,残酷的现实绑架了她的理想。

在农村,直到今天,此现象还普遍存在,生活的压力使孩子们早早便辍学打工,没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没有用以生计的一技之能,只能用体力换取一点少的可怜的血汗钱。特别是男孩子,现实更加残酷。他们生存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放牛——换钱——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牛”成功转型到“打工——挣钱娶老婆——生孩子——打工”,也算是与时俱进吧!由于没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她们的思想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认识还停留在很早以前,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更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长远事业。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徘徊于城市边缘的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享受到和城市人同样的待遇,干着最脏最重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城市留给他们最深的同印象是“我要去要饭”有何差别呢?

社会在发展,人总是会变的。但愿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关注农民工、留守儿童的政策的出台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能改变当前许多农村的生活面貌。给她们美好的生活,有朝一日城市留给他们的印象是城市美好的、现代化的场景,不在是“我要去要饭”!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