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战国故事读后感(精选23篇)

战国故事读后感(精选2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3W 次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这就是所谓读后感。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战国故事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战国故事读后感(精选23篇)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

这个暑假,我读了林汉达爷爷所写的《战国故事》。

这本书,记录了战国时代的欣亡变化,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齐威王和扁鹊了:

齐威王一开始目中无人,自由散漫,还不允许任何人劝告他。但听了邹忌的一番话后,知错就改,明辨是非,经过考察,公正对待。这正如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虽然齐国最后还是灭亡了,但他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扁鹊原名秦越人,医术本领十分高超,世人称他为“扁鹊”。传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但他否认这并不是他的功劳,而是病人本没有死,由此看出扁鹊很谦虚;他曾给恒公午看过病,但恒公午不信。果然,没过几个星期,恒公午就病死了,这也可以看出扁鹊医术高明。

故事最后,秦始皇一统天下,让我不由赞叹,秦始皇的强大与智慧。这本书,让我终生受益,我会永远珍藏它的。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战国故事》,书本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几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李广射箭、卧薪尝胆、狡兔三窟、毛遂自荐等……

李广射箭的故事讲的是:有一次晚上,李广看见山脚下有一只老虎,于是拉弓怒射,李广手下的人跑去一看,原来李广射的是形状很像一只老虎的大石头,箭射到了石头里拔也拔不出来。大伙惊讶得不得了,李广也有一点不相信,又射了几箭,可是都没有射进,但是一箭就够了。后来,人们都传说李广的箭能射穿石头,这个消息传了出去,匈奴就不敢侵犯北平了。

卧薪尝胆讲的是: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小国,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都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椿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3年,才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回国后发奋图强,治理国家,蒸蒸日上,最后打败了吴国洗刷了国耻。

《战国故事》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人物,有的能征善战,有的文武双全,有的精忠报国,有的足智多谋造福于民,正是这些一心为国的人物,推动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的品格,我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3

常言“读史使人明智”,读完《春秋战国》系列长篇历史纪实小说,我深深领略到了其中的道理。

《春秋战国·初霸》为我们讲述了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周王室由盛转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序幕缓缓拉开。旧秩序轰然倒塌,而新世界的影子却遥不可及,整个天下陷入了一片迷惘与混乱之中。于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周礼,也悄然崩塌,社会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多少不计个人恩怨,为国纾难的说客,游走于烽火硝烟之中。他们深藏智慧,辩才超群,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祭足便是其中的典例。祭足于公元前744年为郑庄公寤生所识。那年寤生还是太子,正在郊外体察民情,听闻百姓口中的祭足料事如神,更是精通《周易》,事后便匆匆前去拜访。一见,果然如此,遂拜其为师。后来,祭足向寤生灌输《周易》之理,更是辅佐他登上王位,为郑国立下汗马功劳,很快,郑国强大了起来。

我很是喜欢祭足这个人物。他曾说过,“易”这个字本来是指蜥蜴。蜥蜴的`第一特征就是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人想要发展,首先就要像祭足对郑庄公寤生所说的那样,学会生存,学会顺应环境特性而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然而,这适应环境并不是一味顺从,不思进取。祭足在京城太叔叔段一再压制郑文公时,对他说道蜥蜴的第二个特性:“以静制动,任小虫飞上飞下,我自不动。当时机来临时,以霹雳手段制服对手。”正如祭足所说,以静制动乃是制胜良策。我们要像蜥蜴,学会等待,在等待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把握时机,出其不意战胜对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周王室势力衰弱之际,演绎出多少英雄豪杰的故事,他们身上有许多高尚的品质,深邃的思想值得歌颂与学习。祭足所述周易之理,让郑庄公受益一生,时隔数千年,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春秋战国》一书让我深刻领略到古人的才华与美德,体会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民不聊生,感受到诸侯争霸的气势磅礴。读来惊心动魄,畅快淋漓。

历史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着实使人“明智”。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4

《战国》,虽然我的历史成绩很一般,但是确实还是不太懂得具体的史实,但是如果你还是一个初中 或者高中 还在学习历史的学生,那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 了,因为会误导。

有时候,意识的来源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可以正确或者错误 地反映客观事实,而我只知道这部电影是很严重地扭曲了好多事实!

田夕是剧中的重要人物 之一,校花 景甜饰演的角色,我一看见她就觉得这笑容好熟悉好亲切,因为我曾经每天都可以看见她的照片图像,是主角,但是据说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真实人物的,美女将军,所以肯定大家都会关注的,看她双刀突出重围的那一幕,确实蛮佩服的,要是自己又一身如此的.武功就好了!

那孙膑,果真是书呆子,是穷酸文人?那第一幕刚出现的时候,就是各国请他下山的声音,本来知道他是军事家,谋略家,但是电影中展示足了他的色眯眯,还有傻愣愣的笑,还有对夕儿确实好笑有点痴情,不过最后还是终身一跳,刚好就落在了已经为他动心、已经让齐王放弃 美人的田夕面前,搞不懂,之前也是傻愣愣地,魏夫人要救他逃离,他不走,田夕策划 了几次也不走,死抱着树,不知道他是守着什么,难道还真是为了让庞涓回心转意?师兄弟的情真的那么真?

看了《战国》,我才明白。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是你可以信任的,就算是和你最亲的师兄也会有一天把你杀了。孙膑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单纯的可爱,傻傻的。但他以过人的某略得到了齐王的爱戴。但又由于太过相信他的师兄庞涓,而被骗入魏国,而他哥只想得到他师父传给孙膑的兵法,最后只得到他自己熟读的那套兵法。他气愤的利用种种的罪名,把孙膑的髌骨取了下来,使得孙膑下肢瘫痪。孙膑是那么的信任他,可是孙膑却落得这个下场。

我们总是太过相信那些披着羊皮的狼,他们想要的就是我们的“肉”,当得到或没有得到的时候,他们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单纯可以的,但不要太过单纯!

总之,故事的结局是悲剧。电影的最终对我还是有点杯具!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5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本领高强,特别会出谋划策,他的机智,使吴王闾里当上皇帝,成就霸业。但可悲的是,他的父亲和兄弟皆是被残暴的楚平王给害死,于是,伍子胥不得不装疯卖傻,逃到街上,吹箫乞讨过日子,后来,被公子光的谋士被离发现,被离知道伍子胥是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大喜,把他带到公子光面前,公子光也大喜,认伍子胥为上大夫,把他养在身边,后来,伍子胥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成就霸业,公子光也就是吴王闾里。

吴王撩乘楚平王去世之际,派兵围攻楚国,想不到楚国早有埋伏,倒把吴国杀了个片甲不留,吴王撩进退两难,伍子胥觉得这个机会甚好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于是就向公子光推荐了一个勇士——专诸,他知道吴王撩喜欢吃鱼的时候,就先去学做鱼,在吴王撩的`宴会上把煮熟的鱼带到桌子上,在鱼腹里藏了一把小刀,吴王撩吃到鱼腹里的时候,专诸把小刀拔出来,一把刺死了吴王撩,自己也被吴王撩的士兵给杀了。伍子胥为公子光的贡献又进了一步。

伍子胥,真机智,用自己的计谋和别人的力量辅助公子光。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6

《重返春秋战国》讲的从东周成立到秦国统一这个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的时代,涌现了许多爱国英雄的故事。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睿智、他们的壮举、他们的奋不顾身,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其中有两件事让我最为难忘。

荆轲刺秦王,那么一位勇士,见国家即将灭亡,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刺杀秦王的使命。到了秦国没有流露一丁点儿恐惧,我非常佩服他。当秦王拔出宝剑砍伤了他的脚,他并未就此放弃,抓住最后的机会扔出了飞刀,可惜没打中,这是位真正的英雄,为国家不顾个人安危的真勇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是啊!世上还有多少人对献身毫不畏惧呢?乱世中谁还能像荆轲一样潇洒和勇敢啊!他为国家献身的英雄气概,令人不禁为这旷世悲魂的绝唱扼腕叹息!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郑国商人弦高。虽然他只是商人,但是他也是那么爱国。他发现秦国想偷袭自己的国家,就冒充郑国使者把自己的牛献给秦国,暗示郑国已经做好应战的准备,并马上派人通知郑穆公。后来郑穆公要奖赏,他却说:“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这位可敬的商人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呢?不一定为国捐躯、浴血奋战的才是英雄,只要有一颗爱国心的人他都是英雄!弦高是天下无所惧怕的英雄!虽然失去了二十头牛,但为了国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他让我久久敬仰。

书中描述了这个历史动荡的时期各个人物,他们有人“一鸣惊人”,有人“脱颖而出”,有人“负荆请罪”,还有人“围魏救赵”,都为了自己的国家奉献自己甚至生命,留下了千古美名,真是乱世出英雄,让人体验了春秋战国的荣耀和叹息!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7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一的基础,他借助百里奚的帮助,还有各种忠臣良将的帮助,成就了霸业,秦穆公还曾经感叹道:“我有了百里奚,就犹如齐桓公有了管仲啊!”还有一次为了成就霸业,派孟明视等人出征消灭郑国,不停百里奚的劝阻,结果在路上他们遇到郑国的商人弦高,孟明视认为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于是退兵了,在路上,他们把倒霉的滑国灭掉了。他们回去的时候,经过了晋国,他们没有向晋国借道,晋国的晋囊公说这是对他们的歧视,于是在崤山设下了埋伏,于是,孟明视他们经过崤山,被埋伏捉住了……

孟明视他们被抓住了,晋囊公的母亲是秦穆公的`妻子,她想救回故国人,于是及力劝阻把孟明视他们给放了。晋囊公不想违背母亲之命,于是,把孟明视他们给放掉了,大将军赶来劝说,才派将军阳父去追赶,阳父说要送孟明视他们一匹千里马。孟明视好不容易逃出来了,打死也不会回去。于是在湖中央说:“我怎敢再收下贵国的礼物呢?三年后,我们回来报答贵国的厚恩。”意思就是,三年以后,秦国会回来报仇的!孟明视他们逃回来,秦穆公身穿素服,说:“这都是我的过错,你们没坏事。”孟明视很感动,刻苦训练三年之后,士兵个个很厉害,他们再攻打晋国,一鼓作气把晋国打得大败。

秦穆公,真善解人意,把每次错误都归在自己身上,使人振奋!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8

在暑假里,我阅读了《相爱相杀的战国》这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章“做一个厉害的好人”。这一章主要讲了庞涓假装请孙膑来魏国当将军,结果没几天就被逮捕了。魏王本来要杀了孙膑,但经过庞涓的苦苦求情,才不杀孙膑,但要挖了他的膝盖骨,让他变成残疾人。后来,孙膑终于知道了真相,在一次机会中逃到了齐国。

我觉得庞涓假装请孙膑来魏国当将军,最开始的想法是不怀好意的,他为了自己的利益陷害孙膑,这种行为特别自私。另外,庞涓欺骗魏王说孙膑干坏事,让魏王杀了孙膑,却又在孙膑面前苦苦帮他求情,取得孙膑的信任,损人利己的行为确实不对。

这使我想起之前的一条新闻,有一位老爷爷在过马路时,突然病倒在路边。一位好心人开车经过时帮助了老爷爷,他开车把老爷爷送到医院治疗。但是,老爷爷醒来时却诬蔑好心人,说是他把自己撞倒的`。因为老爷爷家里很穷,他们付不起医药费,就想着让好心人帮他结账。好在马路上都装有监控,把好心人救老爷爷的全过程都拍了下来,这才还好心人的清白。

古代有庞谓这些小人,现代也有一些坏人。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做一个讲文明的现代人。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9

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名叫《春秋战国故事》。

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承了王位,但是他天天吃、喝、玩,除了酒肉,就是女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位美人,叫褒姒,但他整天愁眉苦脸,没笑一下,周幽王为逗褒姒开一次笑脸,不惜重金请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贪财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可昏庸的周幽王却听信了他的谗言,把烽火台点上了,让诸侯们以为国王需要救兵,就纷纷赶来,可他们赶来了,国王却告诉他们没事,就让他们出尽了洋相,可最终,褒姒不但没笑,还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将军都不信任他了,过了一段时间,敌军真的入侵周国了,当烽火台点着,可是没有一个救兵赶来,京城的兵马本来就不多,一下子就被敌军全打败了,周幽王也被敌军给杀了。那么,问题来了,周幽王拥有如此强大的诸侯军队,怎么会被打败呢?我认为,是因为周幽王他不讲诚信,以致诸侯们对他散失了信任,没来救他,所以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就会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如果一家企业不讲诚信,公司就会倒闭;可如果一个国家不讲诚信,面临的就是亡国。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0

夫差,闾里的继承人,闾里攻打越王勾践,此时,吴强越弱,闾里大意轻敌,不听伍子胥之言,只会猛攻,不知智取,被击得大败,自己也受了伤,在路途中伤重不治而死,在临死前,闾里对自己的儿子夫差说:“一定要打败越人,为吾报仇。”夫差含泪点点头,闾里便死去了,闾里死后,夫差还没开始骄纵,还挺细心的嘞!他每天让人对他说:“夫差,你难道忘了你父亲是死在越人手里吗?”夫差含泪说:“我绝不忘记。”他还让伍子胥训练士兵,吴国逐渐变强,一举将越国击得大败,越国的国君勾践求和,愿意为夫差效劳,夫差骄纵的性格从此开始。

夫差天天穿华丽的衣服,不食五谷,不问朝事,弄得诸侯背井离乡,民怨军愤,夫差什么进谏都听不进去,连功劳最大、闾里答应把半个国家分给他他却不要的伍子胥的进谏也听不进,对外滥施讨伐,伤亡惨重。还听贪臣小人之言,让伍子胥自刎,伍子胥临死前,让他的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看看吴国是怎么灭亡的,勾践已被放了回去,他卧薪尝胆,势力一天比一天旺盛。吴国还不知,夫差又士兵讨伐楚国,这时的`吴国已外强中干了。勾践开启全国总动员,将夫差击得大败,夫差求和不成,临死前,他让他的家人将它的用白布抱住,无脸见地下的伍子胥。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是人落后,小朋友们看见了吗?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1

百里奚,助秦穆公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穆公是春秋五霸的'基础之一,秦穆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有百里奚,就犹如齐桓公有了仲达啊!百里奚,很有才能,常常向秦穆公推荐贤人,治理百姓,训练军队,样样精通,国家大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好似管仲!出谋划策,谁人能比?他告别妻子前伤悲万分,今日得了富贵,难道就忘了妻子儿子了?不是,是国事太忙了,但是,因为有个老妇人要求给相国百里奚弹琴,说起了那件事,百里奚把老妇人招过来看,果然是自己的妻子。

阻止秦穆公,但秦穆公不听,多亏了秦穆公的女儿,才把他们放了。这给晋囊公埋下了绝大的后患,为自己的国家挖了一个坟墓,为自己也挖了一个坟墓,后来,孟明视攻下两个城都,一个王城,杀得晋军做缩头乌龟,两次失败,秦穆公都把错误归在自己身上,他真伟大!百里奚也有功。

百里奚,只值五张黑羊皮,但是本事不是黑羊皮那么大!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2

在三年级的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重返春秋战国》,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讲战神白起将军的,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走进战国时期,我看到:身为秦国大将的白起是一个爱兵如子,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的人。他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敌人闻风丧胆。白起是秦国有史以来最威名显赫的.将军,是秦国的栋梁,排在“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之首。白起善于用兵,史书记载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他一生征战37年,未尝一败,打得六国无人敢挂帅迎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之功。白起将军有着赫赫战功,可是到最后却落得个自刎的下场,看了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会这样?仔细想来,其实白起的死与他自己的性情有关。他虽然能文善武,战功赫赫,但是他很不谦虚,不尊重上级,不尊重秦王,他多次直接拒绝赏识自己的昭王的军命,这显然严重伤害了昭王的尊严,因为昭王之前至少三次亲自请这位将军出马,而他坚决称病不出。大敌当前,国君军命无效;他傲自己的同僚,他飞扬跋扈,喜欢炫耀,所以引起别人的不满,最后被逼得自刎。白起给我的教训是谦虚的人才会永久辉煌。

结合我自己:以前我也是容易骄傲,老师提的问题我会了,别的同学一时答不上来,我就会去笑他们;有时对长辈不够礼貌,他们多问我几句我就嫌烦;对同学不够耐心。以后,我要学习白起将军的聪明才智,改正自己的缺点,不骄傲、不急躁,不能因为自己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去说别人,看不起别人。现在我只有读四年级,要学的本领还有很多,我深刻的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让人落后。所以我们都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3

“春秋战国”是个动荡的年代,却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盛世。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小小的心愿就被春风阐释得很芬芳。七国争雄之智慧纷呈,四大刺客之铁血丹心,“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气,一下子钻到了我生命的最深层,我也想要跟他们一样,用自己的花,用自己的累累硕果来诠释整个生命的意义。

你看,小小的我已毫不吝惜地要把一份嫣红投入泥土。我正尽情地汲取着老根从深层土壤中带来的营养,把它们汇聚在我极不起眼的青青的小圆球里。我那毫无遮挡的稚嫩的躯体,就算充当了狂风的玩偶,就算处于那令人心悸的暴风骤雨之中,就算真的要成为辛劳的祭品也在所不惜了……

看着这本《重返春秋战国》,我仿佛听到孔子爷爷俯下身对我耳语:你真了不起,你定能孵出一个香香甜甜的圆满!

我无声地笑了,暗暗发誓要用生命为我们的历史结出一枚丰润的人生果。

我们的今天,也如同春秋战国时期般“百家争鸣,诸子蜂起”,也许我的意志会让我把他们的遗愿演化成新的历史。也许我不能像孔子那样成为一代圣人,但我可能会像屈原那样写出新的《离骚》;也许我不能像廉颇那样战无不胜,但我可能会像李冰那样修筑都江堰造福一方;也许我不能像孟尝君那样脱颖而出,但说不定我就是新时代的西门豹……

历史的光与影结伴滑过我生动光洁的肌肤,点点滴滴的忧喜会贯穿我成长的`每一根神经——忧,会被我咽进腹中凝成坚硬的核;喜,会被我写在脸上绽成花般的美丽。也许当第一阵秋风款款吹来的时候,我的果实已赫然呈现。我静静地期待着,期待着秋阳的披阅与润色。

我的梦很完美。我相信自己终于会有一份禁得起咀嚼的芳香。我期盼着在收获的季节里,我要悄悄地告诉那历史的圣者——

摘下我吧!享用我吧!我终于凝聚了花的芳香在我的身体里,我终于继承了核的坚韧在我的生命里。如果你还想看到我的精彩人生,就请把我坚硬的核埋进您的土壤,那样,我就能以下一春季为起点,继续我更加美好充盈的生命历程……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4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兴衰;历史,是一个国家的见证;历史,更是世界的变化。从上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到五代十国的战火纷飞,再到清朝的虎门销烟,个个意蕴深远。

一个好的国君,不仅要讲仁义,还要懂打仗。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虽然对百姓很好,但他在楚军过江时却不进攻,反而要讲什么仁义,把仁义当成了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法宝,结果失去了排兵布阵的好时机。楚军如同洪水一般杀过来,大败宋襄公,他所谓的仁义也成为了后人的笑柄。

合上这本书,我脑海里依旧浮现着书中的情形。宋襄公的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作为一国之君,他的仁义应该是让百姓受益,而不是把仁做为表演的道具。宋襄公在战场上对楚军的仁,其实是对自己国家百姓的不仁。在生活中,我们不应恪守死礼,应该随机应变,对具体事情要有一个正确客观的分析,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历史,不同于小说、童话,它鉴于古人的经验,总结出做人的道理。人生长河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我们也许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出众,让我们一起在书山学海里畅读吧!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5

今年的冬天那么短,山毛荆没有几次束银的铠甲,月桂的冕也化了,融在泥土里,滋养腐萤,膏润春蠕。冬天短是好的,至少,花灯会被挑破得早一点,待春日,待湿红醉绿的流秾魅墨,花灯还很冷,ball里的舞女从不结冠,那会压薄她们的秀发,不再飘逸,不再勾心摄魂,我想。

但,有人在乎。有人在乎他们的冠,是冰雪制的还是布制的,是金丝玉帛珠连成线,画雉鸡或白鹤的细足。他们现在都是泥制的了,不,或者还有石头,在泓水,在鄢陵,在那些小战场。

那是一些人,叫士。他们在名分前加上了一个字,成为“死士”。在某种程度上,士是注定会死的,但这样一个称号与性命的交换对其而言,未免很值。周的士,乃至春秋的士,是很快乐,很自豪,很骄傲的。万仞宫墙还未动土,云梦瘴疠未开,鱼龙遵守大禹的秩序。冠缨者们快乐着,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是如此简单,一辈子,以一个人的鲜血滚涌为了一个另人:我叫士,你为圣裔,然后垂历,然后不朽。

中国的.历史,是冠缨者的历史。一种是真实的缨,一种是虚无的、自加的缨。当乱剑刺入子路的胸膛,当他的结起长缨,老师心中一颤,老泪纵横,“子路休矣”。他慢慢闭上眼睛,正是此结命,不出孔子的意料,更不出汗青的意料。

中国人正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延续历史。现在我们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而正是这么一种对“义人必信,冠者必荣”的信仰支持诸夏走下去,以死的方式保证冠的完好,正是这种信仰,君主终于找到了一个牺牲个人以保集体的理由:生命的死为了礼的生,为了意志的生,为了荣耀的生,这样的国家,又何以不强大?

窗外,寒霜瞬凝,落红纸佳节后硝尘的回味,一丝丝,染浆纸的绯红色,顺玻璃直下。我在想江南,想吴越王的小战场,一百多根肋骨耕过的土场,如今是这般酸性的血红色!不生荆棘,也不长合欢花。那日,第一代越王也是最后一代越王让你们去自杀,齐整列队,吴墙下铜甲凛凛铄响,三行罪人齐持宝剑,齐闪白刃,自裁于吴城之下。当日,从天枢或瑶光,星尾的神经或许会痛得一惊?吴人惊骇之际,越军发,战毕,吴城灭。

可能从此,再也没有如此的战争。雪落,木发,圣人生,青牛西行。有人会停止思索“为知己者死”,有人会思虑头白。可冠缨未已。

料西风仍瘦,残关古道,风沙还走。老子去了,向西,古道西风,西风古道,骑着青牛,着黄裳,与漫天的黄尘融为一体。风很大,先秦人的长髯和跣足在袍披下归于宇宙。作为神的形象,带走自然,留下自然,留下五千个方块字,是他最好的结果。守卫关尹喜梦了一觉风尘,“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缨,给了孔子。孔子的梦很大,大到他自己会觉得害怕,这时的缨是一种责任,一种圣贤的自觉。在另一位圣贤的弃世之后,而他的路,注定是奔波折返、往返红尘。《中国文脉》中曾评,“这正像长天和秋水的蓦然相映,长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长天,秋水也更明白自己是秋水。”长天走后,秋水也将远行。长天那五千个汉字是最后的诉说,说他不必开口就已存在的冰穹星斗,说无需阐述就已嚎啸的潇潇狂沙、滚滚沧海,过去的青沙草屑粘湿脚腕,未来的车尘胡笛浸凉疆塞。他说,是为了不诉说,告诉他人也无须诉说。

老子毅然卸下了缨,与中原诸士断袖。在我看来,他是中国第一个懂得自爱的人,也是唯一懂得爱的哲人。孔孟不懂,“仁爱”是一种大气候的自残;墨子依乎也不懂,在他守城的一百多名弟子为了“义”自杀后,他有没有想到,“兼爱”应从爱自己开始呢?此时,老子 无官欲任,无君欲忠,无罪以殊,无缨以冠。人活着,究竟是要为了孰?忠于孰?

长啸后,不饮酒的旅人去了,与来时一样不起波澜。

孔子很累。他要做的是把“缨”具象化,变得不那么残酷,变成一套坚固的理论体系,足以治国安民,并使姬之后人深信不疑。流浪中的孔子去了很多国家,他们愿意奉养他,但他不愿仅仅做一个偶像。于是十四年,旅行的“浪漫主义”是孤独的、超前的,闪着磷光的珍宝被齐鲁秦楚越吴推来推去,止于风中。他叹道,“天之未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斯文未丧,长缨未丧,姬人的责任便跟着答答马蹄一丝丝传播,“我儒家之道,能被世人多了解一分,我便努力一日”,既使汀鹤群凫们,总是纷纷攘攘。

六十八岁,妻缩为青方石碑一盏;七十岁,鲤睡龙门寒;七十一岁,颜回的陋巷再无书声;七十二岁,子路结冠,在敌军面前。南山何其哀,鬼雨洒空草。

他拿起笔,又放下笔。《四书》《五经》,老者走在河边,踏屈子的千骼万骸。但,诗人可以自尽,他,不能;冠缨者为国自尽,他,不能。终于,春秋战国,战国春秋。他深深地知道:他是最大的冠缨者,那些笔墨将冠后世人的缨,冠以秩序,冠以精神的纲领,或者可以说是精神骗局。他没有国籍,但足以籍万民之名;他没有被谁接受,但足以鲸吞世界,也必将把冥冥的宇宙观输给世界:

什么叫天命。

世界将出现一个理想的秩序,人们为了冠缨,忠于所冠之缨,死于所冠之缨,忠心耿耿,深信不疑,气血方刚,视死如归。这,或许就是姬周之后春秋诸夏自豪的所在吧。从此,战国之后将有一个伟大的华夏,堪诛强虏的华夏,在巴比伦、希腊、罗马的死尸中涅槃的华夏!

光在启明星升起后三个时辰透过穹顶静穆的蝶眸给他诣意,君子正应如此。是呀,君子正应如此。

只是他,还是被闭进了自己的牢笼,还是不由自主成为了偶像。

二零一七年,一月快雪初停,晴。有人在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冠缨者,也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了中华精神的浓缩,也无论这是否真的是一个骗局。至少,冠缨者,在青牛款款后,为先秦的所有哲人,为五千年的所有光——守住了,一个定点。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6

《大争之世---战国》是著名史学作者孙皓晖写的史评,其曾撰写的《大秦帝国》不仅是小说更是最强大的影视剧本。《大争之世-战国》不仅阐释六国灭亡的原因,更阐释了重要人物的成败得失,如吴起、墨子、吕不韦、荀子、韩非子等思想独立,藉此阐述了“士”阶层的血泪崛起史。

该书认为“士”内涵包括“士,不是贵族,不是奴隶,不是工匠,不是商旅,也不是农夫。他们不是寻常的国人,而是“国人”土壤中滋生游离出来的一批以研修特定艺业与追求特定价值为人生目标的形形色色的流动者。如果非要找这些人的基本共同点,那么,知识、技能与自由、独立,大约是两个最大的基本面。”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无论有没有固定的谋生职业,他们都在进行着自己独有的思索,都在不同领域孜孜精进地奋争,都在特定方面达到了当时社会的最高认知水准。无论生存状态如何,他们都有着昂扬饱满的生命力,都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着最为顽强的追求。他们是一群以精神本位为生存原则的人,自由独立的人格,笃定不移的信仰,价值理念的尊严,建功立业的荣誉,社会现实的公平正义,对于他们都比生命更为重要。他们分门别类地探究真理,分成了诸多形质各异的学派与专业,相互争辩,相互征服,相互砥砺,从而达到了最高状态的和谐共生。他们代表着专业知识,代表着社会良心,代表着社会理想,代表着共同价值,代表着涵盖面最为广阔的社会正义追求。”

接着作者认为,“士”就是“他们大体都是不穷不富,读得起书,游得起学,人人学有所长,个个都有争心。他们有能力走进庙堂,但是,他们却没有先天的政治地位,不能借助这种先天地位推行自己的`社会主张。他们的前途,必须靠他们自己去奋争开辟。他们的价值追求,必须靠自己的顽强实践去实现。”

这些所谓的“士”不是大一统时代的“士”(更是官僚),而处于“大争时代”的士,更是市场经济时代中的“职业高管”。目前的“职业高管”特别是空降高管而非创业者更是不断在国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企之间流动,在职场中“被挖”或者“被杀”,虽然毫无生命之忧,更更面临职业之忧,如“45岁的门槛”。

战国时代的“职业高管”们,引领变革,实现价值,将效力的公司打造的更具竞争力,更在兼并过程中属于“兼并者”而非“被兼并者”,在其公司中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职业高管当属“商君”,其打造的大秦帝国特别是引领的制度变革,影响上千年,其引领变革中首要在于遇到“大智之君”秦孝公,读后感终秦孝公一生践诺奉行,当属职业高管遇明主,其引领秦国变革的举措特别是阶段值得“空降高管”研读:首先在于共识,然后立信,接着变制,最后强军立国。这步步为营不是商鞅要做的,也是老板“秦孝公”要给予支持与力行的。

吴起,被誉为“战国第一士人”,在哪里都能闪耀一道光芒,助鲁抗齐,为魏开疆拓土,在楚变法身亡,这就是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辉煌也有伤痛,但留下的是思想与精神。但是这些公司而言,这些公司“老板”们失去的是家族,是国家,这不能引发老板们深思吗?

身处乱世,也所谓“大争之世”,更是激烈竞争时代,更能体现的是“空降高管”们的价值,其带来的变革是使公司“焕发新生”,这就是目前的时代,人才竞争的关键,就是对“空降高管”们的任用。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7

张承志在这篇《清洁的精神》中讲:

《史记·刺客列传》是中国古代散文之最,它所收录的精神是不可思议、无法言传、美得魅人的。

通过《史记·刺客列传》的著成,中国的烈士传统得到了文章的'提炼,并长久地在中国人的心中矗立起来,直到今天。

《刺客列传》里讲了五位刺客:

第一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曹沫。当时,齐国这边是强大的齐桓公在位,齐国打鲁国。曹沫是鲁国大将,带兵抗齐,三战三败。鲁国只好割地求和。于是,齐桓公和鲁庄公就到一起搞了个会盟。两国君正聊着呢,曹沫冷不丁就冲上来了,一把就搂住了齐桓公,小刀子顶在了齐桓公脖子上:谁也别动啊,动,我就杀了你们国君。

齐桓公:这位壮士啊,你想怎么样吧?

曹沫:你们齐国恃强凌弱,欺负我们鲁国。我没别的要求,我就要你把侵占的我们鲁国的国土,退还我们就行。

齐桓公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立即答应:没问题,壮士你放心,你现在只要放了手,咱立马落实这事——退地。

曹沫:好!

撒开手,把匕首往地上一扔,大摇大摆回归本座。“颜色不变,辞令如故”,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齐桓公长出一口气。哎哟,真够悬的。

手下人问他:主公啊,咱真给他退地吗?

齐桓公立马烦了:不退……

管仲小声说:主公啊,您这是要反悔啊?

齐桓公:我当然要反悔啊。

这玩意,搁谁也得反悔。100多年后的孔子,也讲过一句话:

要盟也,神不听。——《论语

被要挟而发的盟誓、承诺,神灵是不认可的。

可是,管仲不这么想,他教给齐桓公:您别反悔,这是创品牌的好机会,要的就是这个,即便是在被要挟的情况下,只要是您做出的承诺,也要坚决信守,咱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样一来,就可以信义著称于天下,也就能天下归心。

于是,真就退了地。这成就了曹沫,也成就了齐桓公。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史记·刺客列传》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8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梳理读《战国策》感觉时,适读到一位当代文学评论巨擘对《三国演义》的评谈,不妨把他的话大段粘贴过来。他认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成为中国的心机、心术、诡术、阴谋的大全,三国时代对立的各方,表面上是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伪装术、欺骗术的较量,谁最会伪装、最会欺骗,谁的成功率就最高。愈是看《三国演义》,就愈长心机心术,心理就愈来愈变态,变到极端,人就变成“妖”,就不走正道而走歪门邪道。许多老人变得极圆滑、极世故,丧失所有的天真与诚实,完全不像人样,就因为心里充塞着《三国演义》这套生存密码。这类作品在中国早消失早好。

以这一观点来解构《战国策》有合理的成份。战国风云甚于三国气象,孟子谈到战国心惊胆战:“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当时七国战争绵延,政权更迭,生灵涂炭,河山损破。唯有此情此景,才能够活跃着一批批进取心强、擅长谋略、能言善辨的“士”,他们或则登堂入室、指点江山,或则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或则变法图强、笼络人才,各自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左右着诸侯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但是我想,他们所表现出的“极圆滑、极世故,丧失所有的天真与诚实”,完全是历史使然。倘若透过历史的重重风烟雾尘,在他们身上,肯定也会找到丝丝天籁之音、赤子情怀和人性的光辉。

荆轲很悲烈,但也有善的动因。在勇毅之士聂政、鲁仲连等人中,我更喜爱荆轲。他的《易水歌》永垂于千古。人们大多记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实后面还跟着两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后两句尤为嚣张豪雄。他的身上固然有暴力、血腥、恐怖和仇恶,但我始终认为荆轲仍不失有赤子之心。他的敢作敢为,仗义侠行,图穷匕出,很难说是否在体现另一种佛性、同情心以及大慈悲。在那特殊的背景下,他与田光、太子、秦武阳等人的交往,分明也温暖如春,其情栩栩,不能苛刻地过多剔除他身上宽厚、正义以及良善的一面。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个个包容宽厚。孟尝君门客三千,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市井闾里之辈、鸡鸣狗盗之流尽收帐下,这种行为和胸襟,已构成一种原始风范。其兼容并蓄、允许个性的行为,已成为那个时代性的强音。他们给游士搭建实现才干的舞台,提供说客获取功名的契机,更多地在表现他们超越政治判断对人间才华的欣赏与珍惜。这种对才华和智慧的尊重与保护,也应成为一个个最具有诗意的故事,成为一座座人类精神的丰碑,流传千年乃至万年。

不错,苏秦和张仪纵横捭阖,太过巧舌如簧。“捭阖”意即开关,人的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山东六国,凭各自的力量不足以抗秦,合纵抗秦,还是连横自保,是战国时期的主要政治线索。也由此诞生出这两个最伟大的纵横家,他们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是围绕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展开的。苏秦为合纵奔赴于各国,最终促使六国结成抗秦联盟;张仪则极力破坏合纵,说辞各国与秦连横。他们是在挑拨离间还是为国家安定求和?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还是胸中自有韬略滔滔。难以说清楚。不过,在他们身上始终洋溢着积极的人生追求和旺盛的'生命活力以及家国的责任担当。苏张二人都有一部从普通人成长为纵横家的艰苦磨砺史。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负书担囊,触尘埃,蒙霜雾,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张仪青年时不善表达,在楚国喝酒,还被怀疑偷宝玉而被打得遍体鳞伤,回家后问妻子,口中的舌头还在吗?当知道还在的时候,他说:好,我就依靠舌头矜戟砥剑,去开拓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

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人们时刻处在各种扑面而来的问题之中,而问题的解决不是靠简单、粗暴和轻率的行为,而是靠人类的脑子。言语和谋略可以解决问题化解危机,而战争冲突等暴力行为无助于危机的解决。会运用口才和谋略的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非常轻松。

无论是战国时代还是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和冲突是永恒的。当一个弱者处在利益主体林立的“丛林”中时,他应该象颜率一样清醒: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主动地帮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诱惑才能使那些应该帮你的人来帮你。天下美誉和九鼎之宝的诱惑永远强于对弱者的同情心。你自己不关联着他人的利益,他人会资助、借贷给你吗?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人恍然大悟。说话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事情讲清楚,由不同的行动讲到不同的结果,由发端讲到演变,再讲到结局。其实很多事情就是一层薄窗纸,由话语轻轻一点,就能捅破。只可惜没头脑的事主们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千万不要对要说服的对象估计过高,该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该说清楚的一定要说清楚。

说话需要谋划,脱口而出的东西是最没有价值的。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谋局排篇。象苏子一样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恰恰落入了苏子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中。

语言是人类的传播工具,事实需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无法了解起码的事实。在现代西方哲学看来,事实的真相是人们永远无法了解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来了解事实真相。这样,语言本身就对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苏子巧妙地利用语言传播对事实真相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让他的受众完全听信他对事实的解释,可以说,他轻易地垄断了受众的“知情权”。现代社会中,只要我们明白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也会说服受众、左右他们的行动。

对大臣的非议就是对君主的赞美,说客把这一层辨证关系给挑明了。好与坏,黑与白,高尚与龌龊,是经常转化的。好的东西在一定情景下会成为最为不好的,而不好的东西反而会成为好的。就像大臣的高风亮节会导致君主的委琐,而大臣的龌龊反而成就了君主的美誉。对照今天,我们应该把上司的位置与自己的位置摆正,作为下级,其高过上司的声誉和高风亮节在一定的火候绝对不是好事,因此,聪明的下级知道要学会为上级掩饰过错。

其实人生就是政治,没有人可以逃避,除非你远离政治、远离人。在人类社会中,没有想法的人永远是有想法的人的一枚棋子,在利益面前,任何东西都显得无力。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19

人要有自知之明,每个人要了解自身的能耐有多大,自身“斤两”是多少,这对自己有好处。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战国时一尺是多少?1931年河南金村出土的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安徽寿县出土的尺,相当于22.5厘米。在秦统一度量之前,确实有点乱。细算起来,八尺有余,则超过185厘米,即使在山东大汉中,也属高身材,以现代小姐们的标准,也可打上高分。高身材加上“身体昳丽,在齐国中算是美男子了。

有一天,邹忌穿上朝服,对着镜子(当然是铜镜)问他的妻子:我与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一个美?其妻答:您非常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城北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邹忌不能自信。再问其妾:是我还是徐公美?其妾回答:徐公何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客人坐谈。问客人:我与徐公哪一个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再过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认定自己不及徐公美,随后再对镜子看,确实自己比徐公差多了。晚上睡下细思之,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存心爱我;侍妾认为我美是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邹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因别人的赞美而飘飘然,这算是难得了。先贤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有修养的人,天天广泛学习 吸收知识,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则能明白事理而做到行为举止无过失。不断约束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这种态度在现在看来,也是对的。

邹忌把他的体会告诉齐威王,得到齐威王的'称赞。下令:全国官民,如当面批评我的过失的,受上赏;通过书面劝告的,受中赏;在外面议论而被我闻知,受下赏。果然不久,燕、赵、韩、魏等国都愿意与齐国交往。但这已超出本文的话题。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20

假期期间我读了一本好书,那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战国策》。《战国策》是收集战国时期的史料汇集编写而成,本书共有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它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时期的作品,直到西汉时期的刘向将其整理编订成一本书后,才有了现在的书名--《战国策》。其中有许多著名故事,比如画蛇添足、商鞅变法、南辕北辙、田忌赛马……等等。

其中我比较喜欢田忌赛马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田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他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进行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三场比赛,田忌的马都比不上齐威王的马,三场比赛,田忌都输了。田忌的好朋友观看了整个比赛的程序,他拍着田忌的肩膀说:“你的马虽然比不上人家的吗,但相差不多。你的上等马比他的'中等马要快,你的中等马比他的下等马快。如果安排妥当的话照样可以获胜的。”田忌听了之后就要求再赛一场,齐威王答应了。田忌照着他的朋友的话赛了一场,结果是两胜一输,田忌赢。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是劣势中找到优势。世上不是没有好马,只是缺少伯乐;相信自己总有独到的优势所在。二是以己之长攻敌所短。三是了解对手的劣势,隐藏自身的优势。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21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这是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离开了书,人类的生活就会一片空白。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战国策》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也是我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书。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史书,记录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里面有许多有趣而有意义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讲的是:邹忌有一天问他的妻子、小妾和拜访他的客人:“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都回答:“徐公不如您美丽啊。”一天,邹忌见到徐公,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于是邹忌将这件事告诉齐威王,并指出:“大王受蒙蔽一定更厉害了。”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勇于纳谏,没有费一兵一卒,使得齐国战胜于朝廷,成为了战国七雄!我觉得这个故事让我着迷的地方是让我明白很多道理:第一,要善于思考。第二,做事、说话都应该注意方法和技巧。第三,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改正,这样才能更成功。

一天放学,我给妈妈抱怨道:“我爸爸太烦人了,我数学都考了第一名,还在纠正我的附加题的错误,说我思路有问题。”妈妈笑呵呵地摸着我的头说:“因为你爸爸觉得你是齐威王!”回到家,我得意洋洋地对爸爸喊道:“我是齐威王,爸爸是邹忌,本王接受你的进谏了!”爸爸心领神会地笑了!

看《战国策》不仅能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学习文言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还让我的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我今天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们,相信你们读了这本书一定会受益终生的。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22

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兵。这句话真实的写出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重要。他们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就挽救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要是换成那些有勇无谋的将领,不仅会兴师动众,搞不好还会使利益尽失,引起众怒。

在《战国策》第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秦国想借口向东周索要九鼎,从而来得到地盘。齐国也想得到九鼎。周臣颜率便出使齐国,答应如果齐国将秦军杀退就将九鼎送与齐国。事后齐国向东周索要九鼎,颜率再次对齐王说:九鼎不像普通的东西,拿着就可以走,一个鼎就需要九万人才能抬动,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万人,当路过梁、楚两国时一定会被夺去。所以,齐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顺,就是推卸责任也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在对付一些小人时,我们可以使用反间计。宫他从西周逃到了东周,将西周的机密全部泄露了。西周国君非常生气。冯且便拿着三十两黄金的一封书信前往东周。信上写:若能办成,你就尽力,若不能就赶快回来,事情泄露了便自行了断性命。信使故意让东周军兵抓住,东周国君看到信,马上把宫他杀了。冯且借刀杀人,使宫他真么努力也没有用。使用反间计一定要严密,否则就会引起众怒。

做什么事都要凭智慧,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其实很多事只要轻轻一点可以捅破,可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该说的一定要说。

战国故事读后感 篇23

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前瞻性和包容性,更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紧追时代强音而又不失民族本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国永远需要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也永远需要特色独具的中国。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道和谐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文化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代代承续,代代承续需要从中小学抓起。

《战国策》描写了很多人物的'形象,其中我最崇拜蔺相如,因为他不计前嫌,可以原谅廉颇的嫉妒。还因为他敢一个人到秦国去和秦王周旋。

国学经典穿越千年时空,读书琅琅承续中华文明。希望我们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时代高科技教育的同时,不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我们成为既具有现代高科技素养,又具厚重人文情怀,融真善美品质于一身,内涵丰富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