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个人读后感15篇

个人读后感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7W 次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个人读后感15篇

个人读后感1

文章写了一名油漆工的儿子名叫沃尔顿,在考取大学后因为交不起学费,无法读书,面临着失学的危机,为了给自己赚取学费,他决定在暑假出去打工,和父亲一样去给人做油漆工,沃尔顿接到了一笔为一大栋房子做油漆的业务,但是,他很是高兴,一丝不苟地做着工作,但当他刚刚把整栋房子的油漆刷完要验收交工时,因为自己的不小心,把墙上弄脏了一块,他把弄脏的地方修补好后,结果又发现修补的地方和整面墙的颜色不太一样,为了协调整面墙的颜色,他又把整面墙重新油漆一遍,可令他沮丧的是,当他把整面墙油漆完后,他发现新刷的墙和相邻墙的色调不一致,为了让顾客迈克尔满意,他决定再去买些材料,把所有的墙重刷一遍,虽然他知道,这样做他可能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心中想的是,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沃尔顿刚把所需要的材料买回来,迈克尔就来验收了,他向迈克尔道歉并如实将事情和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顾客,本以为迈克尔会很生气,可他却对沃尔顿竖起了大拇指,还赞助他读完了大学,毕业后他还进入迈克尔的公司工作并娶了顾客的女儿为妻,如今提起世界上最大的沃尔玛零售公司无人不知,可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现在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当年刷墙的穷小子。一面墙改变了沃尔顿的命运,更确切地说,是他对工作的负责态度改变了他的命运。

读完这片短文,我受益匪浅,正因为沃尔顿的执着、负责、认真,才换来了如今辉煌的成就。一个人的成败,不就靠着自己的艰辛与持之以恒吗?深深敬仰之余,我不禁问自己,是否能像他一样对任何事情负责,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件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效完成父母布置的家务……不因事情琐碎或简单而看轻,而是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用积极的态度去完成,愿意并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把它当做一种考验,用劳动去证明自己的能力。责任心,就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当我们拥有这种精神,那么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个人读后感2

看了《一个人的村庄》,这是继沈从文和汪曾祺之后,我第一次看到当今中国作家如此具有灵性和才华的文字。他就是刘亮程。

刘亮程文字的美在于他的纯粹,他的文字歌颂大自然,带有纯净的诗意的美。他的文字中,你看不到战火和硝烟,看不到歌舞和繁华,只有村庄和河流,似乎一个人走在大地上,太阳照着你,风永远吹着。

我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当代最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时候,怀里揣着《圣经》和《康拉德小说逊,还有一本就是《瓦尔登湖》,海子把它当成命运之书。梭罗说:一亿人中只有一个人活的诗意而神圣。只有读过《瓦尔登湖》的人才会了解瓦尔登湖是多么的深邃纯净。我一直觉得,大师就象深邃纯净的湖泊。

一个优秀的抒情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永远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永恒主题,那就是对某样美好的事物的反复歌颂,很多诗人饱含深情的反复歌颂落叶和露珠。这一切来源于热爱。

刘亮程作品的永恒主题就是村庄。他笔下的村庄,似乎赋予了生命,我想,身临其境也不过如此吧。他文字叙述所带来的美感甚至远远超越了村庄本身。

村庄生活是很苦的,我去过很多村庄,一般都是看到他们的贫穷和落后,还有漫天飞扬的黄土。我到达村庄之后想念城市的精致物质生活,我在城市想念村庄的安静和安宁,还有清新空气。

如果让我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我是不会去的。我宁愿在城市之中当个平庸的小职员,随波逐流。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缺乏的,是一颗感恩的心,是一颗诗意的,对生活无限热爱的心。

我所欠缺的,正是刘亮程作品中所表达的。

个人读后感3

有一个人,可以得罪刚看了一篇文章:《有一个人你可以得罪》,有一个人,可以得罪读后感。看完之后很感动,心灵也受到了震撼。书中描写的是一对夫妻,老公因为种种的压力,多年来,夫妻争吵挑起事端的总是这个男人,而争执的理由又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妻子以为老公就是个多事儿的人。可后来妻子去了几趟老公的单位,竟然发现这个男人是那样的随和,大度,对领导,阳光灿烂,对下属春光满面,就连勤杂工也是笑容可掬!难道男人天生都有双面性格?这种疑惑一直困扰着这位妻子。后来这个男人的母亲来了,发现儿子的毛病,母亲问:“你怎么在家一个样,在外面又一个样”?

这个男人回答:“妈:我累·。”这位母亲说:“支撑着一个家过日子,谁不累?可再累也不能对自己的媳妇喊,不能由着性子挑三拣四,读后感《有一个人,可以得罪读后感》。”这位母亲又说:“如果你得罪了老板,失去的只是一份工作;如果你得罪了客户,失去的不过是一份订单;如果你得罪了老婆,有可能失去一个家,还有一辈子的幸福。”接下来这位母亲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了这个家,你谁也不能得罪。但有一个人你可以得罪,那就是你的妈妈。你要烦了,累了,想骂人了,不管什么时候,千万别对老婆喊,就给妈打个电话吧。妈听,妈愿意听。”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百感交集!是啊,世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得罪。你给她脸色看,你冲她发牢骚,你大声呵斥她,甚至当她的面摔碗,她都不会记恨你。

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是你的母亲!——一个包容你疼你爱你的伟大的母亲!

个人读后感4

近期,我阅读了许多书。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一个人的演唱会》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听见有悦耳的笛声从楼下飘上来。“我”向下望去,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手拿一支竹笛,尽情地吹着。然后他举起一个写有“请让我用音乐养活自己”的木牌,不少居民主动下楼付给他应得的报酬。中年人根据施舍者的年龄为他们忘情地、微笑着表演着,把这里当成了舞台。当他唱起了《生死不离》,我们才发现他是一位残疾人,走路很不方便。当“我”拿钱给中年人时,他告诉“我”他是从四川灾区“溜”来的,比遇难、截肢的人好多了。他还说他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他已经开始用音乐来养活自己。

是呀,灾难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只要自强、愉快、幸福地活着,就有机会突破困境,取得成功的。

古今中外,有哪一个名人不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和拼搏精神而走上成功之路的?司马迁一生孜孜不倦,在编写《史记》时,得罪了汉武帝,被判处了重刑,身体和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司马迁凭着坚强的意志力一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一边继续发愤编写。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编成了共103篇、50多万字的《史记》,真了不起啊!还有诺贝尔,从小迷恋于炸药方面的研究。在一次试验中,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自己也受了重伤,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可是,他并没有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靠着坚韧不拔的信念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去,最终发明了威力很大的炸药……

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不禁泛起了红晕:以前我学游泳,一不小心被水呛了一下,就哭着闹着说不学了。遇到这么点小困难就退缩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差远了!

想着想着,我不禁又一次感到十分惭愧,同时,心中更坚定了一个信念: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将它克服!

个人读后感5

《一个人的朝圣》是哈罗德的朝圣,是对自己前半生的直视,通过它,哈罗德正视了父母没有教会自己爱的能力的事实,正视了刻意隐藏的那段20年前的记忆,对戴维还是深深地歉意,但是也意识到戴维是代替自己去做了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唤醒了和莫琳相遇时一切鲜活的记忆。没有戴维了,他们也不能一直这样死寂地互相对待对方。爱永不会死!

哈罗德本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像是随时防备着前方会突然出现一道低梁,他从不高调过活,鲜有朋友,低进尘埃里;而看到这我也会想,我们个人在这个喧杂的世界里不也是活的如蝼蚁,有时会感觉自己湮没在人群中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样子。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哈罗德其实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他一路踏过来的艰难也亦然代表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征程。希望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8

一个人,神圣而孤独。当一个人有了目标而为之去奋斗时,它不仅仅是一段人生的经历,而更是对灵魂的一种洗礼。

书的主人公是哈罗德·弗莱,一个六十岁老人。一天他收到了身患癌症的老友奎妮的信,在震惊和悲痛的心情下,他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过程中,越走越远,最后横跨了整个英格兰。他只有一个信念,他只要走着,朋友就不会死!合上这本书,我感慨万端。

哈罗德的人生几乎是平淡的,可就是这样的生活,使他竟然在一瞬间做出了一个充满勇气的决定。哈罗德的这条路,不单单只是走在路上,还有对过去人生的一种反思和寻找,沿途也收获了爱与责任。主人公在寄信的过程中明白了,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

人是一定要有信念的,它就像光一样射入了生命中,纵然前方山高路远,怀揣那一份信念,便必定活成一支队伍一般!

个人读后感6

简单而充实,成长路上承载着烦恼和不如意。《一个人的好天气》简单的故事,虽没有给人一个明确的、清晰的、积极的信息,但跨越另一种人的生活,讲述了一种人的心情。

《一个人的好天气》是一个打零工的女孩如何与亲人相处,同时追寻自我、独立的故事,走向自立的一名女孩在工作、生活和恋爱中的种种际遇和心情,揪心的一面。一个人的好天气,那样的一个下午。总之一切都是淡淡的。我想知寿既没有悲伤,也没有憎恨。他一直平淡的生活着,有着很淡的母女关系,很淡的生活交往。就连分手都是那么的平和,看不出一点在意。也许在心里她是在意的吧,不然怎么会想那么多有关无关的理由。她似乎在先寻找什么……是对一种生活的向往吗?身处美好的我们,或者你我曾是知寿,最重要是找到那份坚定的信念。"就这样,我不断地更换认识的人,也不断地使自己进入不认识的人们之中去。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知寿心中那点小倔强。即使生活再怎么平淡和平凡,也不能抹灭那份摆脱弱势的渴望。一个人也会有好天气!“吟子,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吧,我这样的人会很快堕落的吧”“世界不分内外呀,这世界只有一个”就好像一段风景,映衬这该有的季节自己的小世界,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就是另一个世界我相信寂寞不能用光,也相信坚持下去是能让快乐回来的。不要以为这世界不公平,其实给我们的是另一种体验,另一种成长过程。淡淡的并不残酷。

从任性的孩子到一个人慢慢长大,都要面对和经历不同的事情。不论生活给了我们什么,逃避不是办法。愿,每个人都可以努力且美好的过下去。属于我一个人的下午,一个人的好心情。

个人读后感7

海伦·凯勒的一生只有19个月的光明与声音,剩下的87年是没有光明与声音的孤独岁月。她是一位在黑暗中急需关怀的弱女子,更是一个又盲又聋的伟大女作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介绍了海伦·凯勒这坎坷的一生。起初她用消极思想面对这一切,脾气暴躁的她没有多少人愿意与她亲近。后来在父母的寻找下,海伦认识了莎莉文老师。她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走上了人生巅峰:1900年成功地考上了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并且在四年后与其他96个女孩儿一同站在毕业生的行列中接受大学毕业文凭;她被誉为“世界首个最完整教育的聋盲者”……这本书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实际上就是在用诚恳的语言劝诫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

相比海伦·凯勒,我认为我很弱小。有一回考试我没有考好,被老师和家长教育了一回。那几天我的心情不是很好,影响到了我的学习状态:上课常“走神”,老师讲的题听不进去,作业错的一塌糊涂……我是真的怀疑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老师发现了我的状况,给我讲述了海伦·凯勒被困难击倒后又重新站起来与困难斗争,最终打败困难的故事。我这才恢复了从前的学习状态,把落下的功课补了起来。

相比海伦·凯勒,我们有着明亮的眼睛,却未曾留意过世界上的美好事物;我们有着灵敏的耳朵,却未曾认真听过别人的建议。而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她没有看见世间美好的事物,听不见别人说的话,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她以自己坚强的毅力活了下去,并且用她手中的笔征服了连拿破仑都征服不了的世界。坚强是多么重要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前路茫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当被困难击倒无法走出困境时。我们读读海伦·凯勒,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勇敢地站起来,向前冲,你一定可以找到属于你的光明之地。

个人读后感8

原以为是一本治愈系的.书,却不想有着阴郁的感觉,但是字里行间又充满了小清新的味道。春夏秋冬也不过是转瞬即逝,那些留在过去的缺点随着慢慢懂得与人相处如何爱一个人是什么样子而逐渐变得模糊。

院子里的杂草迫近檐廊下面了,就像巧克力薄荷冰激凌那样,绿色中夹杂着点点褐色的地面。

知寿,像大多数的我们,我爱她也讨厌她。

我把她的性格以及缺点归咎于原生家庭对她造成的伤害。父母离异这个词足够了。在和老奶奶一起住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地成熟,一点一点地懂得陪伴,会感恩也想念

我爱她也心疼她,好像那个自己。一个孤独的存在,宁肯谈着不相爱的男友,希望周末一起坐一坐看看电影,大多数情况下不说话只是忙着低头干自己的事情,也好过身边没个人陪着,直到这段关系结束。讨厌她也像讨厌那个懦弱的自己,和藤田的关系结束也那么卑微的喜欢着,以至于在后来已经不懂得什么是爱一个人了;也讨厌总要用阴暗的一面去看待别人,我虽认为性本恶,但是又从内心愿意去信任每个人。emmm还是觉得世界上善良的人很多。

对于将来的梦想,以及刻骨铭心的恋爱等等,即便描绘不出来,我也朦朦胧胧怀有这样的期待的。

老奶奶年近70但是很热爱生活呀,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会化妆一番。爱打扮,有自己的小房子可以随意装饰,情人节去买巧克力。老奶奶都活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可能到老了才会明白那些遗憾,那些回忆以及那些放在心上的东西都是那么的珍贵,不索取,不强求。

这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拼命地伸出手想要什么,到了我这个岁数,想伸手要的越来越少了。

世界不分内外,这世界只有一个。

我,有且仅有

这世界也只有一个我呀

个人读后感9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今天,我读了一篇与这句名言有关的故事,名字叫:请帮助另外十个人吧。

这个故事讲得是九岁的孤儿德比在一次游戏中受到启发,他决定去帮助别人,但不要报酬而是让受到帮助的人再去帮助十个人。以这样的方式传递爱,说不定就会帮助到自己的妈妈。一次,小德比在无意中帮助到了著名主持人瑞克,瑞克很感激,想给他钱,但被拒绝了。当他听完他的话后十分感动,他遵守了诺言,还在节目中讲述了。人们都被感动了,开始帮助他人,都希望自己帮助到了小德比的母亲。但这时,灾难降临了:小德比被流氓刺伤了。

在最后时刻,小德比的“妈妈”出现了,小德比最终拉着她的手微笑着离开世界,小德比乐于助人,在被人需要帮助时,他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伸出援助之手,热情的帮助别人,而且不求回报。这正如汪国真的一首诗中所说“给予你了,我便不期望回报。如果付出,就是为了有一天索取,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是呀,如果帮助别人,就是为了回报,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义。也许就是小德比这种付出但不求回报的精神感动了人们,在小德比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也真诚的为他祈祷,都真心的想让他尽快的好起来。

读完这个故事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是我9岁,去参加好朋友的生日派对,他们都是空手而来的,而我用我一个月的零花钱了一束花,在她很失望的时候送给了她。她感激地看着我,说:“谢谢你的花,它让我感到很欣慰。”在几个月后,我的生日中,她用几个月没买零食的钱为我买了一个大蛋糕,她捧着蛋糕微笑着对我说:“谢谢你那天的花!”有时候,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东西就能让别人感到欣慰,并且换来更大的东西……

虽然这只是篇简短的故事,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帮助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就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

个人读后感10

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的人生却只有一个?

人生要悲观实在很容易,但要彻底悲观却也不容易,只要看看佛教徒中难得有人生涅磐,便足以证明。事实上,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既可推论出人生了无价值,也可推论出人生弥足珍贵。物以稀为贵,我们在世上最觉稀少的、最嫌不够用的东西便是这迟早要结束的生命。这唯一的一个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失去它我们便失去了一切,我们岂能不爱它,不执着于它呢?

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劝人执着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两相比较,执著当然比悲观明智的多。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既然只有一个人生,世人心中值得向往的东西,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无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著的努力,把这一切去努力实现?

在终极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与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的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只有一个人生,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更要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这个人生。

个人读后感11

一个人的四季更迭,一个人的吃喝玩乐,一个人的酸甜苦辣,与他人无关,与他人有关。知寿的敏感压抑,刻薄诡秘,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纷纷洒洒,像极了空气里弥漫的尘粒,故作姿态,日子久了却生出心疾。也让身边的人渐行渐远,无论是男朋友,妈妈,舅姥姥,同事,你看不见她努力维持关系,却能感觉那颗无法忽视来自心底热烈的关切,总在背后静默着。她挺悲观,但不是消极,她不讨喜,也不刻意,日子简简单单,没有欲望,凉白开一般。拥有年轻赋予她最美好的青春,身体,总在某些时刻面对灵魂时,渴望变老。又或者说,现在的状态和老了有什么区别?二十来岁的自己,一潭死水,一眼望穿的平淡无味,看不见希望,看不见未来,分手失恋,也不曾痛彻心扉大哭一场。麻木了吗?颓然了吗?无所希冀了吗?

冬天过去了,还有春天,严寒酷暑过去,还有鸟语花香。胸无大志也是一种活法,没有人会因此谴责,可仅有的这一辈子,问心无愧了吗?有价值了吗?拥有一刹那的辉煌,总好过一辈子平庸。小梦想还是要有的。

就这样,不断地更换认识的人,也不断地使自己进入不认识的人们之中去。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逆来顺受,安分守己,胸无大志。值得深思。我想,真正应该被重视的丧并不是不求上进。

对于目前所有人追求的房子、成功、婚姻都可以看淡,但对于个人价值的追寻不能放弃,努力“生活”的标准不能降低。

可以平凡,但我不能接受平淡。

个人读后感12

期初并不知道“朝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老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原因也是书中的哲理,主人公的经历与书本身的精彩。朝圣原本一个宗教的重要之事,现在用在一个人身上,我想表达的就是所谓的信仰与精神吧!毕竟西方人对于宗教与信仰是如此重要,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信仰就如同我们东方国家的佛教那样根深蒂固。

主人公过了几十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工作的一成不变,亲友没有往来。而在早晨一封二十年老友寄来的信开始了小说的序幕,奎妮身患绝症写信告别。写下回信寄出后,他开始了风雨征途,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箱,最后横跨整个英格兰,心中一直怀着只要他未曾放弃的走下去,奎妮就还可以活下去。

关于爱与信念以及万物之类,书中用并不华丽的辞藻却表达出描绘出一切,如此简单朴素却令人深深感动,人生的路只够一个人走,从一个人到两人一狗,到声势浩大的朝圣团,最后世界只剩一人的宁静与超脱。自己的世界才是过程中想要的,正让我想起了NBA中被多次提到的“相信过程”,虽然有时候结果更令人在意,但或许有时候,在我看来,这更像一场以伪装自我救赎的寻觅,寻觅几十年前没有抱歉与自责,不时传来哈罗德与莫琳阵阵笑声的夜晚。

关于离别和重逢,我们能看到的朋友与自己IDE交集,过客还是熟人,也许是匆匆的告别,也许是一路走下去,我们除了亲人外称兄弟姐妹的那些人,也只有给我们一句鼓励,人生的路,总归要自己走,孤单可以承受,离别时也请还好告别,不是不愿面对地退缩,而是面对挚友挥手告别的勇气。即将结束的岁月里的一群人,就是需要去告别,就像高考这个截点。小说里的主人公也以他自己的方式朝圣,治疗他的挚友,以治疗他风尘仆仆的心与千疮百孔的家。

最后的最后,在奎妮的葬礼上两人找回了以前儿子还在世的感觉,回忆曾经美好的释怀。信念可以坚持很多事,不应该去嘲笑看似不实际的想法,善待世界善待自己。

个人读后感13

一个人的好天气,来自日本80后新锐女作家青山七惠。起初冲着小清新书名而去,暗自思忖添上那芥川奖夺冠力作的名号,总该是部暖调子。

直到女主说:“真的想去死啊”。

20岁的知寿与70岁的吟子,在东京电车站旁的一间小房子相遇。在共同生活了一个春夏秋冬后,知寿搬离房子开始了一个人的独立生活。故事很简单,就是平淡生活本来的样子。

宛若春花初生的知寿,嫉妒甚至厌烦那位,70岁仍然有心情给老爷爷买巧克力的吟子。一个年轻女人居然对老人的生命力充满嫉妒,甚至想变老来摆脱年轻的惘然。她经常故意穿着吊带衫和热裤在吟子眼前晃来晃去,展示自己富有弹性的皮肤,用不怀好意的言语提醒吟子已行将就木。

这样的女孩子可爱吗?不可爱,甚至有些可恨。她喜欢顺手牵羊,偷别人的东西作为收藏;她畏畏缩缩,甚至在情敌面前自我贬低;她表面平淡,但实际无时无刻不在焦灼地对人索取 。她想要关心,想要不被遗忘,想要被爱,想要能感受到人间暖意。

吟子就给了这个姑娘,看似微小但有力的暖。使她在独自开始新生活后,意外的开始怀念并对人生小有期待。

70岁的吟子,当初是否也是知寿的模样呢?那是一只狡黠而又易炸毛的猫,拥有着一双看似冷漠无神的空洞眼睛,但又渴望着,茶色榻榻米上,被人抚摸的那种温暖。

20岁原本就不是一往无前的肆意,而是冷痛交加、惘然无措的年纪。知寿离家时并没有变成更好的人。只是开始明白了,“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而已,然而只是开始就够了。舒适的生命状态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反思和自省,有时无需漫长岁月,只要一份敢付出的决心和对美好的信仰。

阿寿已经愿意开始相信了。你呢?

个人读后感14

马克吐温曾经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盲聋哑的人,竟毕业在哈弗大学得克里夫学院。因处处奔走建起一家又一家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委19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海伦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后,视力听力尽失,他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述说心中的感受,她的心灰意冷到极点,但她毫不气馁,丝毫没有放弃生活。我想如果换了别人,也许早就自暴自弃了,也许会依赖父母过一辈子,可她却不一样,一个人坚强地走了下去。

书的字里行间中,无不洋溢着她对生活的热爱,8岁的时候,她在莎丽文老师的帮助下,凭着坚强不息的精神学会了无人想象的说话,并通过艰苦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弗大学,海伦说:“身体不自由但是她的心是自由的。”她能把别人看到的当做自己的光明,把别人听到的音乐当做是自己的音乐,把别人的嘴角的微笑当做是自己的快乐。海伦没有哀叹命运对于自己的不公,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怜悯,而是勇敢的接受命运的挑战,以自强不息的毅力面对困境,凭着坚强得意力道大理想的彼岸,我常想起海伦说过的话“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到阴影。”我做为一个正常人是太幸运了,我拥有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健全的体魄…..,我可以很轻松地做到很多事情,获得许多知识,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但是我从来不觉得有什么,总认为是理所应该的,当遇到困难是就退缩,往往喜欢找客观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海伦说:“我努力求取知识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人类贡献一点力量。”知识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有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就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和求学的道路上,我将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学习她永不放弃的人生信念。

个人读后感15

上帝,顾名思义就是神,是无所不能的神。而在现实生活中,上帝就是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掌握你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个童话般但又真实的故事:出生后不久的丹尼斯·蒂托生病落下了瘸腿的后遗症,常常受到同学的嘲笑。14岁时,他学习画画,又因一场大病打了水漂。他退学后,带着200美元闯荡洛杉矶。第一年,他一无所获。1993年他又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在这一年里,赚到了9000美元。最后,他在1995年用100美元投资的管理咨询公司带给了他人类历史上首位自费太空游客的机会。

他靠的是什么?是上帝吗?是的,其实上帝就是自己。“卑微和挫折,在一个人的理想下根本不算什么,鄙视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拯救自己的上帝。”这是丹尼斯·蒂托常对公司员工说的一句话。其实他靠的就是自己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靠自己的努力从低层“爬”到名流中的还有美国16任总统:林肯。林肯的出身使人们对他担任的职位有些不可思议,他以前只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而他却宽容大度、智慧过人,这些品质足以能够让他当上总统这个宝座,或许还绰绰有余。

我想,大家应该都耳闻目染过《简爱》吧。这是一本灰姑娘的奋斗史。而现实生活中的“简·爱”便是夏络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的夏络蒂·勃朗特童年很贫穷,母亲早逝,只好由她来照顾弟弟妹妹。尽管如此,她也不放弃学习,希望能够成为赫赫有名的作家。但是,当她把自认为最好的诗寄给所崇敬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时,却得到了他的讥讽。然而夏络蒂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以自己为原型,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字圣殿的大门,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一时间成为了万人瞩目的焦点。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要你对自己充满信心,朝着既定的目标去不懈奋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