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槐园梦忆季淑读后感

槐园梦忆季淑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6W 次

槐园梦忆是季淑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其悼念亡妻之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槐园梦忆季淑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槐园梦忆季淑读后感

  槐园梦忆季淑读后感(一)

这几天读了《槐园梦忆》,是关于梁实秋的一个集子。感觉还不错啦!主要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在学习鲁迅郭沫若郭小川等文章时介绍的时代背景里,捎带了解到周作人、梁实秋等辈小资情调严重,不讲革命斗志,无有时代热情,所谓"闲适"、所谓"小品",就是唧唧歪歪不痛不痒说些吃穿用度啊,笔墨纸砚啊,人情世故啊什么的,此类无病呻吟,在水深火热的民众眼中,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里,在剑拔弩张的对决情势下,不合时宜,也是难免的了。不过话又说来,合时宜未必就合情理,尤其是未必合人性和人情。吃穿用度、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本是生命要义,希望能吃得更滋养有品位,活得更快乐有意义,原本人各有所好,无可非议。只是有时候某种风暴来了,某种漩涡来了,便欲席卷天地之间,让所有的水分子都紧趋潮流,个个争做风头浪尖,觉得那才是值得肯定和标榜的,否则不但不被认同,还可能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说法厉害到上纲上线的时候,那也不是闹着玩的。我没有能力评判和平与战争,政治与人性这等宏大的话题,只是觉得作者谈的那些问题,如今读来竟能寻到丝丝缕缕生活的气息和似曾相识的生命的印记,再加上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颇能读出一些生活里的神态和情趣。我想,作者曾是那个时代的精英,而我们只是新时代普通的追随者,中间隔了五六七八十年,对生活的感觉却能大体类似,足以说明关于人性的东西可以存在的时间更长久一些。这本书分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雅士雅事",说的是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第二部分"乱点烟茶",讲的就是烟酒糖茶,男人、女人、孩子,少年、中年、老年;第三部分"情感物语",说的`是喜怒哀乐、懒馋廉耻;第四部分"酬世杂谭",写的是请客送礼谦让守时;第五部分是"旧时月色",写的是曾经住过的地方,曾经见过的人看过的事;第六部分专门谈吃,什么西施舌,狮子头,佛跳墙,爆双脆;第七第八谈的多是一些回忆和闲话。

确是够闲适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只有在有点闲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靠近自己和人心的。顺手拈得一两片段与君共享。比如他谈钱。他说,钱其实与俗与鄙无关,与贪与臭无关。钱当然是越多越好,贪的人只恨聚无多,不贪的人其实也想积财。所以他说一个人尽管贪财,不可无厌,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能罢手时且罢手,大可不必"人为财死"而后已。而在谈到花钱的时候,他说,如果是贫窭万分,一个钱也不能乱用,几个孩子同时需要买双新鞋都会把父母急得冒汗,那当然令人局促。但如果是小康之家,用钱大有伸缩的余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准之全面提高,而在几点上稍稍突破,自得其乐。把钱集中用在一点上,便可比较容易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至于豪富之家,挥金如土,未必是福,穷奢极欲,乐极生悲。我比较赞同他的观点。钱这个东西,历来就是生活悖论的焦点。"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赚钱,然后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后,会产生一种莫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钱能做到的事情很多,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了钱就有了幸福,于是又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那样又身为钱役了。所以能做到赚足够的钱,又能分清有钱不一定就是有幸福快乐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听起来简单,似乎又不太容易。呵呵,我的愿望与作者相通,钱能让我无忧即可,衣食无忧,如果生能治之病,有足够钱去挽留生命;剩下的精力大可去追逐生命中真正让我快乐的事情。

在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者对于"树大自直"这样的观点颇不以为然。他说中国是一个以"孝"为传统的国家,时至今日,充当孝子的,已然由孩子变成了父母。看如今的孩子,"哪里还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他简直就是现在家里的主人翁。鼓噪起来像一营兵,动起武来像械斗,吃起东西来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犹如生番;不如意撒泼打滚犹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犹如惨遭洗劫…但"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视若无睹,顶多皱起眉头,但皱不过三四秒钟仍复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但那咒骂大部分是哀怨乞怜的性质,其中也许带一点威吓,但那威吓只能得到孩子的讪笑,因为那威吓是向来没有兑现过的。"这真是太多父母和孩子的写照!随着儿子慢慢长大,我也开始忧虑他的任性。因为大多时间爷爷奶奶带着,他们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不舍得他哭,很有些纵容。昨天他很肆意得把奶片撒了一地,然后还用脚踩来踩去,我很生气,拧着屁股让他捡起来,直拧到眼泪汪汪,他还是不肯就范。最后还是乐之爸说来我们一起捡,捡起来去公园玩,好不好?这才两个人绊绊磕磕有一搭没一搭地捡完。我说爱和满足不是一个概念。好的教育是让孩子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能够在爱的世界里,感恩得到的爱,学会付出自己的爱;还要懂得自律,懂得控制,懂得有所敬畏。而这些,不是一味的满足和纵容就能做到的,相反,如果爱是满足,那么不满足,或者满足不了就是恨;试想这世上,不肯满足你的人,满足不了你的事,何其之多,又该如何消受?小孩子当然不肯总是乖乖听话,但我觉得,其实他们还是很识管教的,而且必要的时候,体罚也是免不了的。看来,我以后少不了要做虎妈了

  槐园梦忆季淑读后感(二)

《槐园梦忆》是梁实秋在其妻意外逝世后四个月于西雅图写下的长篇叙事抒情散文。老先生旅居异乡,老年丧偶,人事全非的哀痛可以想见。文章开头如悲伤的一瞥,一个老人坐在槐园墓地的石凳上独自回忆过往生活的背影,苍凉却细腻温柔。

“有人告诉我,时间可以冲淡哀思。如今几个月过去,我不再泪天泪地地哭,但是哀思却更深了一层,因为我不能不回想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在回忆中好像我把如梦如幻的过去的生活又重新体验一次,季淑没有死,她仍活在我的心中。”就这样,带着对亡妻的追忆和深爱,梁实秋翻开他与程氏相识相爱、相濡以沫长达半个世纪的记忆篇章。

程氏原籍徽州绩溪,祖上亦是当地望族,其父在京经营笔墨店程五峰斋,名盛一时。梁家系京都大族,门当户对、家庭习惯相当这一条件对其后来的婚姻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两人虽说是经人介绍相识,但也算是“自作主张”,恋爱后结婚,性情相近亦是其婚姻和睦的关键。程氏虽生在大家族,但幼年失怙,性格温顺隐忍而不失刚强坚韧,这与他们能在战火中仍能不离不弃始终相伴密不可分。他们的婚姻有如冰纹的瓷器,历经磨难,却温婉细腻,坚如磐石。许多人都惧怕婚姻,也许是因为很少人能找到能和自己一样呵护瓷器的另一个。其实在呵护中慢慢改变,也是一种浪漫。

文章前段,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青年时期的初见,相恋,留学期间的相思,婚前的波折。在新旧时期之交,自由恋爱还不是能让人普遍接受的事物。这份夹杂着不安与甜蜜的爱在多年之后仍被数度回味,会心一笑,令人不禁掩卷遐思。散发着阳光气息的北平小屋子,嘈杂的中央公园,白马街小学等待室的双人椅,雪中的今雨轩,别后的香山慈幼院,无论相伴或别离,都如他们心底的恋曲,时而舒缓静谧,时而低沉委婉,鹣鲽情深。

然而当时覆巢之下,能缱绻的时日毕竟有限。二人在北平完婚后半月即面临国民革命军北伐浪潮,只得急急南下,开始漂泊。二十年中历经上海沦陷青岛旅居北平危局,一家五口频繁地在无奈中离散,又在惊喜中团圆,别离之日多,相聚之日少。青春渐逝。梁氏夫妇育有一子二女,梁实秋因政务缠身,多数时候都无法顾及家人。季淑先生在战火纷飞里保护着儿女,维持家计,安抚丈夫身世飘零之感。直至战争结束,一家定居台湾,本应享有的平静生活才开始,季淑已老。虽然没能在青年时期常常相聚,二人对曾经的快乐记忆很深,相互牵挂,相互扶持,虽“累累如丧家之犬”,但是安之若素。那个年代用于联系的方式很有限,虽不至于一生只够爱一人,但对于他们,长期的睽别与相思并不能让感情疏离。“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晚年的梁实秋曾填此俚词与程氏看。

程氏亦能有过人的心胸与眼界。梁先生曾受人之托担任台湾编译馆馆长。然梁实秋“一身傲骨,难以仕进”,程氏担忧,曾劝导其辞职:为官而廉介自持则两袖清风,为官而贪赃枉法则所为不屑,而且仕途险恶,不如早退。梁先生能在工作之余,保持学者之风三十年如一日译完莎氏全剧,一半应该归功于这位梁夫人。她容忍了梁先生多年做翻译这样没有急功近利可图的工作,而且乐于为其创造身心愉快的环境,使其得以安心地专于其事。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晚年二人因子女原因,移居美国西雅图。原本落叶归根,相伴偕老的憧憬成了幻影。七四年四月尾,程氏在市场遭遇意外,抢救无效,告别了她最不忍离别的人。虽然无法感同身受梁先生对亡妻深挚的感情与哀伤,只觉他只好踉踉跄跄地独自继续他的旅程。戏剧性的是,梁实秋丧偶后不久即续弦影星韩菁清。争议很大。我却总认为韩氏眉眼之间有些像年轻时的季淑。程季淑与梁实秋的婚姻,是属于上个世纪初的、永远的爱情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