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关于《目送》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大纲

关于《目送》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7W 次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目送》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目送》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目送》读后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通过一个演讲视频看搜索查看这本书的初衷。

当我用心看完龙应台的《目送》后,再回味视频中演讲者说到的:“朋友们在这个世界上你要知道,也只有他们是世界上唯一到现在还会对你说过道看着点车啊,他们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还会对你说记得吃饭喝水,他们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觉得你穿秋裤漂亮的人……”时我突然有一种冰块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觉,敬爱的父母亲啊,他们的亲情永远是甜腻腻的,可是我们做孩子的,有能读懂多少呢?真如哪位演讲者所说的您们给我们的爱是肆无忌惮的,而我们做子女的回报您们的确实敷敷衍衍的。对此向您们由衷的说声:“对不起,儿错了!”

《目送》让我明白了天之大唯有您们的爱是最完美无瑕的,我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读后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

如果你看过《安妮日记》,你就会学会坚强;如果你看过《老人与海》,你就会学会坚持;如果你看过《夏洛的网》,你就会学会真诚;如果你看过《目送》,你就会学会关爱和孝顺。

是的,关爱和孝顺,这本书里无疑体现出了作者对儿子的慈爱,对母亲的孝顺。从作者的母亲对作者的爱到作者的爱对他儿子的爱。让我们从文章中感受出深深地情谊。龙应台的母亲因为得了老年痴呆症,所以见过的人、见过的事、听说过的,全部都记不住。包括自己的女儿,也就是作者,并未记住,见过就忘。我能理解龙应台的心情,无奈和辛酸,把自己一手抚养大的最亲的挚爱,居然记不住他,虽说在记忆中有雨儿这么个人,却不知道龙应台就是他女儿。如果你的妈妈有一天和你说我不认识你,你是谁?当你在夜晚默默帮他盖被,她拍掉你的手然后说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的话后,你就会体会到这种感觉,那么的难过。作者尽可能的抽出时间看母亲,只为了想让她记起自己而已,这本是每个母亲都会、而且不需要子女去说的事儿,可在作者看来,让母亲记住自己已经是天方夜谭罢了。

对于儿子,就是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对于作者来说,看到儿子发的母亲节礼物,心里有些开心,因为安德烈貌似意识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发了这个网站。孩子长大了,独立了,对妈妈的依赖性不大了,什么事都自己去做,可能做事的时候即使有一些小问题也不会想到妈妈这两个字了。

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希望那些已经成年的人,不管有多忙,都可以陪陪父母。你可以忽视他们在你年少时生病送你去医院,一夜未眠;你可以忽视他们在你的野蛮耍赖下带你去他们可能觉得浪费或者没有钱去的地方;你可以忽视他们从帮你换尿布到送你出国。但是你不可以忘了,他们是你的父母,养了你十几年甚至更久的人,最亲最爱的人。我更希望那些有孩子的在外打工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回家看儿女的人,可以抽空回家,尽管你很忙,尽管你可能抽不出身。但是记住,一定要去看他们。他们是孩子,还需要父母的爱。他们不是父母溺爱的,万千宠爱集齐一身的孩子。他们需要关爱。你或许会说他们有叔叔阿姨老师陪着,不会寂寞的,但是你想过么,这些亲人再亲,也亲不过你们,因为你们是生他养他的人。谢谢龙应台的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亲人的可贵。

父母,亲人无疑是你最亲的人,所以,抽空陪陪她吧。

  《目送》读后感3

《目送》是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其中让我犹为影响深刻的一段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当看到这一段的时,不由想起小时候读的一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双泪盈眶。

好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寸时光吧,不要总以为未来还有很长的时间,回头看看,无情地岁月已不停地在他们身上刻画年迈的痕迹……

  《目送》读后感4

床头柜上静静的躺着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每天闲暇之余,都会翻上几页,轻轻的读出声来,细细咀嚼,慢慢体会,“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初次读到《目送》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那时候的我,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还不能对这篇文章有深刻的了解,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当我重读这本书时,我似乎恍然间明白了作者所要描述的那种对父母、对子女、对朋友以及对人生和生死的豁达以及怀念的浓情。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讲到了,逐渐长大的儿子,一次又一次的离别,留给作者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背影。字里行间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对孩子离开的不舍之情,可同时她又是一豁达开朗的母亲,她知道,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自己,她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就像她在书中说的那样“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虽然父亲读书不多,但对我的学习却很重视,回想起读书上学的那些年,一直有父亲的陪伴与鼓励。记忆中,每次结束假期即将返校的前几天,父亲都会再三地嘱咐我,“到学校里,要记得吃饱穿暖,喜欢的东西就自己买,钱不够就打电话给我,给你寄钱,一个人在外面读书,要好好照顾自己。”坐上前往学校的大巴车,挥挥手与父亲告别,我暗自庆幸不会再听到父亲唠叨的话语。然而,现在想起来,父亲那时候怀着怎样的心情送别我离开家,离开他的身边,当时目送我离开的父亲,一定也充满了对孩子的担忧和牵挂。当看着父亲的鬓角一点点变白,皱纹爬上额头的那一刻,我才知道,那个曾经高大威武的男人在慢慢地变老……

世上有多少婉转的歌声,却唱不出父亲的温暖,世上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描绘不出父亲的爱。都说,父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他的爱没有隆重的形式,没有华丽的包装,却一直默默的伴着我们成长。岁月匆匆,时间就像指尖抓不住的流沙,而我能做的就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常回家看看,陪父亲吃吃饭、聊聊天,用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用爱陪伴他的喜怒哀乐,用事业感激他的精心培育。

  《目送》读后感5

继生命实景写生的《孩子你慢慢来》、“家书抵万金”的《亲爱的安德烈》之后,《目送》作为龙应台先生“人生三书”之三,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作者无愧是语言的大师,在书中用万丈深情,常用蒙太奇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叶知秋的思忖脉络和琳琅满目的生活点滴,引人入胜,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亲切细腻而又鞭辟入里的文字让读者浮躁的心灵迅速沉淀、平静、沉浸、思索。

龙应台先生文笔洋洋洒洒,以见叶知秋的敏锐记录着熙熙攘攘的世间百态,凭借超人的阅历和国际的视野,将对生命的种种体会、感悟传达给读者。其中,既有对亲情的追求,又有对友情的珍惜;既表示对战争的厌恶,又表述对弱者的怜悯;既含有生态平衡的思考,又包罗咬文嚼字的乐趣;既表达对繁杂人性的窥探思索,又抒发对无情岁月的感慨叹息;既饱含对每一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恋,又提出不同文化制度最深刻的见解;既包括对文明和野蛮薄弱界限的抨击,又蕴含对历史和现实力不从心的无奈。

笔锋时而犀利,横眉冷对、针针见血,让人振聋发聩;时而哀婉,欲说还休、一言难尽,让人感同身受;时而率性,冷嘲热讽、字字珠玑,让人醍醐灌顶;时而深情,翘首以盼、含情脉脉,让人深铭肺腑。

文字或豪情万丈,毅然决然,如巍峨高山之岿然不动;或温柔婉约,多愁善感,似潺潺流水之润物无声;或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如天边云彩之漫无边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似和畅惠风之如沐春风。

在《目送》中,读者可以欣赏悠闲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会目睹朝不保夕的战乱土地;可以斥责挥霍无度的半老徐娘,也会同情底层压迫的可怜民众;可以羡慕两肋插刀的朋友情义,也会反感尔虞我诈的丑恶嘴脸。

“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若用辩证眼光看《目送》,一方面其主基调为“深邃、忧伤、美丽”,“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字里行间弥漫着闲适消极的情绪,缺少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昂扬、洒脱与豁达。另一方面《目送》全书逻辑不是非常清晰,散文之间断断续续,联系不紧密、中心不集中,“形”“散”之后无“神”“聚”。

当然,瑕不掩瑜,读者应去粗存精,取他山之石精华、去少量之瑕疵糟粕,滋养精神、陶冶情操。

宏观层面看,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部分,当属描述百善之首的父女、母子“孝”之章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短短的一句话扣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多少发自肺腑的共鸣。第三章节父母亲情的描写,字字泣血,竟能让人心潮澎湃、物我两忘、深省深思、苦痛自责,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父母亲情的含义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逐渐清晰、逐渐明了。“父母”二字,一个默默无闻的质朴称谓,与一切如雷贯耳的头衔、光彩夺目的职业毫无联系,却拥有着世间重逾千钧的分量。

父母亲情是伟大的。亲情中,父母永远以孩子为先、舐犊情深。对父母来说,亲情是不间杂任何杂质的奋不顾身,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甘之如饴,是关键时刻可以无条件信赖的坚强后盾,是阅尽世事沧桑后仍为子女撑起天空的竭尽全力,是遭遇不识大体、动辄得咎之事的包容忍让,是面临危险冲锋在前的毅然决然、义无反顾,是危机过后深藏功名的淡泊坦然、无怨无悔。

父母亲情是平凡的。亲情中,父母的关爱无微不至、悄无声息。对父母来说,亲情是三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付出、有求必应的慈爱,是榨干自身价值、哺乳孩子的任劳任怨,是在约定回家时间前一小时瑟瑟寒风中等待的坚定,是泊位停车之时关怀操心的殷切目光,是进家门前后的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是临出发前的大包小包、谆谆教导。

亲情伟大而平凡,然而孩子们通常夸夸其谈者居多,躬行实践者甚少。纵览古今,不外如是,数见不鲜。唐诗宋词元曲,高谈阔论、壮志未酬者众,良辰美景、云朝雨暮者多,父母慈爱、颐养天年者少,何也?一个重要原因是欠缺感恩之心。我们往往一方面习惯父母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又忽视父母的养育恩情,甚至求全责备,放大缺点,嫌弃父母的啰嗦、叱责父母的过错。时间委实能淡化一切,但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主观上被淡化的心甘情愿和故作不知,客观上的屈服现实和精致利己,对现实卑躬屈膝,对父母颐指气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颠簸在时间的海洋里,须使自身的一言一行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莫让亲情的裂缝可悲地扩展成不可逆转的鸿沟。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

每每想到父母已逾知天命的高龄,自己与父母相聚之日愈来愈短之时,心里就一阵苦楚。所能做的仅仅只是相聚之时多一些陪伴讨乐、和善忍让,珍惜生命里为数不多的相见之日,纾解父母对老去的不安和焦虑,换位思考、及时行孝、奉养父母,报昊天罔极之恩,尽菽水之欢,杜绝“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不让亲人静默难过的场景布满历史的缝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