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农历》读后感范文

《农历》读后感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9W 次

《农历》读后感范文

《农历》读后感范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历》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历》读后感1

《农历》是郭文斌的作品集,他常常写一些短篇小说,如:《收获》、《生产》、《大年》、《芒种》等。他的小说常与节气、节日有关,而且篇篇都有无处不在的暖意。现在,知道中秋、大年、芒种、小满这些节日传统过法的人已经不多了。他便借此机会让我们在欣赏、品味文学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农历》是专门讲节日的。这本书的主角是五月和六月。他们的名字是以出生月份来取的。五月和六月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天真无邪。五月是个心灵手巧,却总爱和弟弟六月争吵的姐姐。六月是个聪明伶俐又动不动就提一些莫名其妙却富有哲理的问题的弟弟。每当六月提出一些奇特的问题时,我总会着急地看下去,看五月或爹会如何回答。我还能学到不少东西呢。因为六月总提问,所以五月常亲昵地称六月为瓜蛋。五月的家里还有不少成员:知识渊博的爹,笑口长开的娘还有常年在外的三月姐、四月哥。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叫《中秋》。中秋节,梨成熟了,五月、六月和爹下梨,六月下到最后一只时,心软了一软,觉得梨是树的孩子,虽然长大了要离开,但还是应该为树留一个孩子,所以六月住了手,从树上溜了下来,抬头望树,他仿佛看到老梨树十分开心,便松了口气,“心里也是一个巨大的轻松”。

爸让五月六月给邻居家送些梨,六月有些舍不得,不想把这“能甜化了人心”的梨送走一大半。但是当五月六月背着包挨家挨户送过梨后,六月却十分欣慰:邻居们很好地招待了他们,送给他们不少东西,“往出走时挎包是满的,往回走更满”,数不清的香瓜、茭瓜、苹果、花红、玉米……六月恍然大悟,“自己”和“别人”所拥有的是可以互换的,而且,好像交换以后快乐更多了。特别是邻居大娘称他为“小掌柜”时,他仿佛觉得自己长大了。我想,六月还没吃到那些瓜果,就一定品尝到了那甜蜜的滋味和浓浓的亲情。

读完这本书,只觉心里一片明净,他们的生活也有不足,也有烦恼,不过留在五月六月心中的只有温暖。《农历》不仅仅教给我过节的方法,还教会我怎么做一个心地善良、正直诚实、乐于助人的人。

  《农历》读后感2

郭文斌先生在书的后序里说:“傍晚,我打开电脑,开始写这些文字,以一种书写的形式温习大年,我没有想到,它会把我的伤心打翻,把我的泪水带来。”心血来潮给女儿读这几段的时间,戳中心脏,居然有些哽咽。在物质不丰盈的小时候,农村过年也是很有年味的,腊八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的.状态,年对小孩来说,有好吃的、好玩的和父母的陪伴。不可逆的时间,推着我们只能向前走,看着这些文字,心里不光是怀念,更多的是“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很多事物、时光都是一去不复返了。

《农历》描述的是农村的生活,每一个农历节气都有固定的仪式、程序和说辞,所涉及的是无外乎对上天的祝祷、对大地的期盼、对祖先的追思、对生人的祈愿,头顶蓝天,脚踩实地,人们心里是踏实的,有皈依的。中国自古是农业社会,与自然紧密相连,文化也是关乎天地人的文化,传统、习俗都在平衡这三者的关系。但是,现代文明、人为肆意地割裂着这种关系,让我们失去与过去、与传统的联系。人一旦离开土地,离开了与之的亲密接触,就丧失了一种寄托、丧失了精神家园。“欲望都市”这个词不知是谁首创,何其恰当。在城市中的人们,人群中无边无际涌动着欲望。灯红酒绿,霓虹闪烁,扭曲着人们的心理、行为;或者如同浮萍,随波逐流,不知去之何往。

《农历》不仅是风情小说,也是一部传统习俗的教科书。农历才是属于中国人的,它让我们记住曾经的我们曾经对着岁月举行的那些仪式,记住曾经的我们生活的状态,那种喜悦、希冀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