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人教版课文《母鸡》教学反思

人教版课文《母鸡》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7W 次

  《母鸡》教学反思1

人教版课文《母鸡》教学反思

《母鸡》,这是老舍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进行第二次执教时,我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学习,这样有助于梳理文章的感情脉络,也容易让学生如情入境,对文中的“鸡”母亲产生肃然起敬的感情。在学习本文时,我提出“作者开始对母鸡的情感是什么?从哪看出?后来发生的什么变化?从哪儿看出来?”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体例到母爱的伟大。在理解“不敢”的“敢”字理解上,我强调在板书上,故意留出空格,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揭示出“不敢”,这样学生印象会更为深刻,在理解“不敢”词语的理解时,顺势带出“一位母亲必然就是一位英雄”,紧接着,从课外搜集一些有关于描写母爱的文章,再让学生说说你们的母亲爱你的事例,学生在深深感动时候也能用语言表达出生活中母亲对他们的无私的爱,但学生并不能深刻地认识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是当代独生子女思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应多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教育。

我在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了母鸡的母爱后,让学生比较老舍写的《猫》和《母鸡》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在比较欣赏后,让学生进行改写,带着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来写一写,随机出示老舍描写“猫”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这一设计,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了爱的主题,让学生从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体验,很有必要。

在课文的结尾,我推荐给学生的一些写母爱的课外阅读文学,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等,这样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得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总之,当前新的课堂教学,应提倡灵活的教学,执教者必须做到胸有成竹“有课标、有教材、有学生”。课堂中做到形散神不散。

  《母鸡》教学反思2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著名作家老舍的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母鸡》,通过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通过多层次地反复朗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再次让文本主题得到升华。

学完本课,我还让学生拓展欣赏了《麻雀》、《螃蟹》、《母爱》等文章,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不光是鸡母亲有伟大的母爱,还有更多的母亲也是这样,如麻雀、螃蟹、小白鼠……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我们从降临到这个世界,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母爱。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母爱的力量又是巨大的,甚至可以创造出生命奇迹。我们应该永远珍惜正在拥有、记住曾经拥有的母爱。同时,我遵循阅读与表达融为一体,读写结合,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作家笔下的动物就跟我们的朋友一般亲近,充满着亲情,这是与作者热爱生活,善于留心周围事物分不开的。我们也循着作者的脚步不断努力吧。

  《母鸡》的教学反思3

《母鸡》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说话练习,让孩子们用书上的语言填空。比如说“当有老鹰飞来,母鸡( ) ”“当母鸡发现一些吃的,它()”……然后让孩子们对母鸡说他们想说的话。由母鸡联系到母亲,她们有相同的品格,她们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显得格外慈爱、负责、勇敢……于是我又让他们做下一个练习:“下雨时,母亲( )”“我生病时,母亲( )”“ ( )的时候,母亲()”最后一空,是留给学生展开想象的,可以想象我做错事时,我受表扬时,母亲有何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回忆母亲对他们的点点关爱,体会母爱的伟大。一个孩子说出他知道母鸡孵小鸡要二十一天,我让孩子们想象母鸡这二十一天过得是如何艰难,联系到母亲的辛苦,花了多少功夫才把孩子养大成人

课文结尾作者说“我不敢讨厌母鸡了”。他对母鸡的感情上升到了尊敬,崇拜。要总结出这一点非常困难,需要孩子用心领会。许多孩子对课文理解得不深,所以读不出作者的这种感情。这本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却过多关注课文分析,讲成讲读课文,如果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并多加朗读(提出朗读要求),效果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