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三顾茅庐》教学案例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案例及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W 次

《三顾茅庐》主要讲述了刘备三次访问诸葛亮,请他出山为自己出谋划策,平定天下的故事。课文的重点落在第三次拜访上。怎样选择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比较生动?在此我这样进行教学。

《三顾茅庐》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

师;以最快地速度浏览全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

学生阅读全文,并找问题。

师;你认为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边说教师随机板书.

生:为什么轻轻走,为什么恭恭敬敬?

生:为什么要如此尊敬?

生:“大贤”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站在台阶上,而不进屋?

生:还有半里多地,为什么就下马不行?

生:“怏怏而回”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刘备要斥责张飞?

生:“谒见”不理解。

生:前2次去拜访时为什么不等了?

生:刘备为什么不让书童叫醒诸葛亮?

师:大家有这么多问题,有些很快就能解决,谁能马上解决一些问题?

生:大贤是指有才能有智慧的人。

师:杨老师这样能称为大贤吗?

生:不能。

师: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有贡献的人才能称为大贤,我算来只能称为“小贤”。

生:怏怏而回是很不高兴地回去的意思。

师:怎样情况下“怏怏而回”?

生:在没有见到诸葛亮的情况下。

师;有这么多问题,一节课不能解决,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人公。

……

(认识人物后)师: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在对代诸葛亮的态度时却发生了分歧,也许我们可以从这里找找问题来解决。

师:仔细读第三次拜访地课文,你能解决那些问题?

生读后反馈,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后都归纳到“为什么要如此尊敬”一问中。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三次拜访地段落,找出特别体现刘备对诸葛亮尊敬的句子或词语。

……

教学反思:

“研究性阅读”是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或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阅读教学。“研究性阅读”的设计理念,就是强调阅读活动的探究机制,注重开发课文中的研究课题,把传统的“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阅读是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教学模式,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课堂表现形式,它基本的模式流程是:学生质疑—师生梳疑—合作解疑—生成新疑。我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就是有效的运用了问题式研究性阅读模式,使教学获得了成功。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从头到尾地讲解就会显得枯燥,而且也不能突出重点。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直接出示研究的问题就会失去吸引。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质疑,然后师生一起梳理问题,并把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最后对问题归类,提炼出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研读课文。师生一起合作解疑,最后在解决主要问题时捎带解决了相关的小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在快速阅读后的质疑,问题都不同,老师也没有阻止,还是让学生提问,当学生在后面归纳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这么多得问题归为一个,在此基础上围绕这一问再去阅读理解课文,体验刘备作为一位王叔在对待有才能的人时如此地礼贤下士,对诸葛亮是如此地诚心诚意。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