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再别康桥》评课稿

《再别康桥》评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1W 次

  《再别康桥》评课稿一

这是一节推门课。

《再别康桥》评课稿

校长走进了一位年轻语文教师的课堂。要上的课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学生一般能读个半懂,只有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这位教师先是播放了《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读(是一位名家读的——我也收藏着这么一张碟片,经常听得忘乎所以)。

学生可能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预习,只是蒙蒙眬眬地理解了诗歌的情感。但是,示范朗读一开始,他们仿佛一下子都懂了,全部沉浸到那种忧伤、轻柔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听着,脸上浮起了向往的神情,有的同学随着节奏的抑扬顿挫而摇动!很快,他们小声地跟着读了:他们想朗读,但又生怕听不清示范朗读。他们被那珠圆玉润的文字吸引,为那声音营造的情境而着迷。

在学生的齐声要求下,他们听了两遍示范朗读,早已忘了后面还有校长听课:但那位教师的额头上,却早已渗出了汗珠。(我猜他是紧张,因为他不知道他接下来的教法会给校长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接着是学生齐读。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在这位教师激励性的话语中,每位同学都捧起了课文,全神贯注地听着音乐前奏。他们读得非常动情,非常投入。在学生跟着示范朗读齐读一遍后,他们又齐读了两遍:每一遍,学生们似乎都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到了诗歌中。《再别康桥》,在朗读中拨动了每位学生的心弦,似乎让他们在心灵最深处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和意义!然后是个别学生读。可能是出于校长听课的缘故,被点名朗读的几位学生基本功都不错。我个人觉得,还有小部分学生读得不是很好。这个时候,如果也能让他们展示一下,大家共同改进、互相激励,那么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无论是激发他们朗读、学习的兴趣,还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胆略,都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可惜,年轻的教师没敢“冒险”。

学生个别读之后,这位教师又放了一遍示范朗读。这次,他要求学生用“心”去读,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再现徐志摩挥别康桥时的情境;或者,再现自己某次记忆犹新的告别经历。学生有的`专注,有的沉思,有的激动……都很投入。然后是女生齐读,接着男生齐读;接着是一二小组读,接着是三四小组读。每次,学生似乎都有更新更深的感受,都有进步与发现。通过这节课,学生都经受了美的熏陶,学生的心灵都漾起了诗意的波纹,更有可能一些学生将会爱上诗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朗读《再别康桥》。在后来的交流中,他说,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朗读之美,自己水平与学生相当,所以不敢开口。我说,那么为什么又让三位学生个别朗读,他说自己知道他们读得好,能激励更多的学生!

这样的课,能得到认同吗?在教研活动上,一位学校领导隐约地说起了这节课。他说:“语文课如果想糊弄,那容易:齐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一二小组读、三四小组读……”这让我很为那位教师不平。显然,这堂课,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沉迷于诗的国度——这将是学生铭记于心的一节课。高三时,我教到当时班上的一位女同学,她还深情地怀念起那堂课!当然了,这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新理念、新课程下,这样的课会不会得到大家的好评呢?或者说,有没有教师敢于在公开课或者示范课中这么上呢?这节个性化的课展现出来的学生的阅读状态,值得我们深思。语文教学中“读”的特点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觉得,这节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大语文观”的体现,是极富想象力的。

  《再别康桥》评课稿二

针对说课视频《再别康桥》说说我的看法。

1、值得学习的地方

说课者采用了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将整个说课过程于课件有效的结合,在说课的过程中提出来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说课教师对所说课内容详略取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教学步骤及理论依据等一定要详讲,对其他的问题就相对的“略”讲了,“详略”比较的得当,使听着能够很好地理解说课者的设计思路。

整个教学程序是本次说课的重要部分,在本次活动中将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如何有机结合的安排设计过程的构想。教学方法选择的比较恰当合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优化地达到教学目的

理论知识是基础,没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要想说好课是不可能的。本次说课说课者要做好知识准备,相关知识准备的内容很多,对学生的知识的巩固以及拓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需要改进的方面

教学对象的分析

如果能过从教学对象进行分析来了解高一学生的情感体会的特征,来设置情感体验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别康桥》体验诗人的创作灵感,以及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说课活动,理论性比较强,也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