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沪教版第三册《爱因斯坦与艺术》优秀教案

沪教版第三册《爱因斯坦与艺术》优秀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9W 次

 教学目标

沪教版第三册《爱因斯坦与艺术》优秀教案

1、通过了解爱因斯坦在艺术世界中的具体表现,体会造就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并体悟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说明:

作为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文章,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这一教学目标——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即从学生趣味出发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名人的这些“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深入浅出,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调动课外积累,筛选文本信息,以了解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为切入点,展开科学与艺术互补性的思考。

2、难点:从哲学、美学、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说明:

这篇文章具有思辨性,学生不易把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如爱因斯坦的婚姻家庭逸闻趣事等,巧妙地把趣味性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课外走到课内,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整合爱因斯坦一生中科学与艺术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思考科学与艺术统一性互补性的规律,从而水到渠成地把感性的阅读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感性的导入,趣事的激发,理性的思考,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深度反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课前查阅资料,课堂咀嚼文本,热烈地切磋讨论,激情四溢地阐发个人观点,课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教学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教师作为导演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驾驭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小结汇总,提炼有效的文本信息。同时,教学过程要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句语句细细品味,即关注标志语(总起句、概括语、结论句、议论句、观点性语句等,表达方式一般是议论,同时要注意其位置,一般在段首、尾,文首、尾。)针对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努力夯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课堂集中而不松散,活跃而有序。让学生在自读中品味,在讨论中豁然,在质疑中感悟,在回味中反思,在拓展比较中升华。

 练习举隅

1、 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2、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演奏是意味深长的?

4、从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5、试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阐述事理的,全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行文的。

6、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

(2)“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 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 追求科学美的人, 往往也极力推崇艺术美, 必然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酷爱音乐、酷爱文学。

C. 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 可是被共同的目标牵系着, 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 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 尤其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E. 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 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还必须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参考答案

1、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意思对即可)

2、①(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是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追求;②(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的。(意思对即可)

3、略。

4、提示:一是文中读到了什么,作者向告诉我们什么;二是给你什么启示,要联系自己和社会。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时代需要科学,同样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学者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统一。这篇课文的主旨显然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

5、6、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