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辛弃疾《青玉案》教学参考

辛弃疾《青玉案》教学参考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3W 次

 一:本诗从哪些方面写“元夕”的盛况?

辛弃疾《青玉案》教学参考

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

元夕之景:花——灯火(比喻);星——烟花(比喻);宝马雕车——车马。“凤箫”三句——歌舞。张灯结彩,烟花怒放、车水马龙、繁华热闹的喜庆景象。

元夕之人:两类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和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对比)

  二:“那人”是谁?

1、情人。2、年老色衰的女人。3、“那人”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人。知己4、作者自己。

明确:作者自己。

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三、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瞬间的顿悟。故也称为“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