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古代斗茶趣谈

古代斗茶趣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W 次

斗茶图

古代斗茶趣谈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随园食单·茶酒单》

从此单可以看出,滴酒不沾的袁枚老师对茶不仅情有独钟且颇有研究,从茶的产地到茶的收藏,再到泡茶的取水、煮茶的火候,不一而足。茶起源于中国,繁盛于中国,可以说茶香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子里。饮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斗茶”。古人喜好以“斗”取乐,如斗鸡、斗狗、斗蛐蛐等。在这些“以斗为乐”的娱乐项目中,我认为,斗茶是文化层次最高也最风雅的活动。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栽培茶树。但唐代以前并没有“茶”这个字,那时的古人把茶当作一种苦味野菜来看待。《尔雅》称茶为“苦荼”,注释中说:“荼,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所以,今天人们也把茶叶叫做茗茶。

唐代是中国茶真正勃兴的时代。被后世尊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中改荼为茶,开宗立派,把茶的饮用提升为一种文化活动。到了宋代,茶文化已经非常发达,饮茶成为上至宫廷、下至百姓的全民活动。这时,出现了“斗茶”这种精彩的竞技活动。如今传世的有一幅宋代《斗茶图》,画中人物生动逼人,透过画卷就能看出当时的“品茶精神”。宋代又是中国文化臻于高峰的时代,文人士大夫竞相以饮茶、品茶、斗茶为乐,至此,茶与美食平起平坐,也成就了饮食文化的一代华章

斗茶就是对茶叶的味道评高低,对水、器具、烹制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主要看茶面汤花的颜色以及均匀程度,茶盏的内缘和茶汤的相接处有没有痕迹等。其中的'关键,一是茶要好,二是水要好,还有就是火候的把握。斗茶过程中,“点茶”特别重要:用烧开的水点汤,然后去浮,一边点茶,一边用茶锨不停地旋转击打茶叶,让茶水泛起汤花儿。

斗茶除了茶叶的质量之外,决胜的关键因素就是水了。因此,选水成为专门的学问。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唐代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则干脆将水的产地具体到了某地某泉:“庐山康王谷之水帘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蕲州兰溪之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之石水第四,苏州虎丘寺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之潭水第六,扬子江之南零第七,洪州西山之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县之淮之源第九,庐山龙池山之顾水第十,丹阳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王虚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之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之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之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张又新还强调,当地的茶最好用当地的水冲泡。

宋代斗茶盛行的结果,是出现了一种“超级水”,传说此水一用,则斗无不胜——这就是“竹沥水”,即竹竿中天然存储的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闽南山中有茂密的竹林,竹竿中有水,剖竹取水,用以煮茶,味道绝佳。还有一则故事:宋代名相蔡襄酷爱茶道,著有《茶录》。蔡襄和苏舜臣经常斗茶,由于财力和官位都远胜于苏,能得到上好的茶叶,故而斗茶的结果多是蔡襄赢。一次,苏舜臣主动找蔡襄斗茶,显得志在必得,而当日也确实是他赢了。原来苏用的是浙江天台山竹林的竹沥水,而蔡襄用的是传统的惠山泉水——虽然蔡襄的茶叶比苏舜臣的好,斗茶却略逊于苏,这其中水起了关键作用。这事很快被京城的人所知,于是,人们竞相从天台山采集竹沥水密封在银罐中,再千里迢迢运到京城,以供斗茶之需。

后来,竹沥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至2009年,有人在贵州的深山中再次发现了竹沥水——这可是爱茶者的福音!我推测,竹沥水泡的茶之所以清香无比,除了水经过竹子的天然过滤,非常干净之外,还在于带有竹子本身的清香,可以增加茶的香气。